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凸显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凸显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次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事实上,并不能否认现代的主流经济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但是,目前西方的经济学状况实际上是主流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这种情况对中国经济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攻击、丑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非主流经济学中的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目前对西方经济学的引介,是不完全的。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凸显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主持人: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就是“经济学理论的多元化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我昨天上午参加了中央党校的一个“经济学前沿理论研讨会”,在会上明显就有观点的不同。但那里的观点不同是听出来的。是有经济学素养的人可以听出来的。他们彼此观点不同,但没有交锋,各发各言。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媒体早就报道过的,即金融危机之后,英国女王问这些西方经济学家:你们怎么没有预测到危机的发生?由此也导致了对经济学

研究方法、研究模式的一些疑问与质疑。这是完善经济学模式的一个主题。再就是,结合中国的本土实际,怎么能够为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做一些方法论上和理论上的一些准备?大体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展开讨论。

孟捷教授:我先起个头。刚才主持人谈到经济危机以后,英国女王质问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没有做预测。这里所说的经济学实际上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我还可以补充一个故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罗宾·克鲁格曼好像是2009年在伦敦有一个演讲,他很尖锐地指出来:过去三十年的宏观经济学,即以罗伯特·卢卡斯的理论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说得好听一点,是没用的,说得难听一点,是有害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应该说,主流经济学所存在的问题,它在理论上的深刻矛盾,早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已经一再暴露。贾根良教授对“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有长期的研究,可以请贾根良教授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贾根良教授:刚才孟老师谈到英国女王访问伦敦经济学院的问题。当时,蒂姆·贝斯勒和彼得·罕尼诗教授给英国女王写信,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紧接着,杰弗里·M·霍奇逊等10位英国的异端经济学家八月份也给英国女王写信,批评贝斯勒等人忽视了经济学教育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说:“现在西方的经济学教育,已经把经济学变成了与世界相脱节的学科。”西方主流经济学虚假的假设,加强对市场运行机制不加批判地发展,从而误导了人们的行为和政策制定。霍奇逊这些人所指的,实则是大约十年前在法国发起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这个“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是由法国学生首先发起的,英文为post-autistic economicsmovement。这个短语不好译,所以在2003年将其介绍至国内时,将其译作“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

法国学生发起这一运动,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学教育的问题,指出经济学教学是有缺陷的,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数学本身成为一种追求的目标;第二,新古典经济学的支配地位是压倒性的和不公正的;第三,教学中武断的教条主义教学方式不允许批判式的和反思性的思考,其结果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科学。“autistic”是精神病学上的一个术语,法国学生用这个词描述新古典主流经济学自我封闭,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与社会的互动,专注于数学幻想,过度迷恋假定和模型。这种智力缺陷,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解决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因而他们呼吁多元化的方法,强调更多地关注具体现实,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经济学范式多元化。

法国学生发起这一运动,在英国、西班牙、美国等国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好多教授和研究人员加入到里面来。事实上,并不能否认现代的主流经济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认为,不能完全排除它,它只是认识多元化世界、复杂性世界的一种方法。但是,目前西方的经济学状况实际上是主流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这种情况对中国经济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为,在最近十几年、二十年,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化是非常明显的。我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具有一支独大的倾向,其他的经济学范式被边缘化;第二,数学形式主义的影响相当大,造成了人们不关注现实问题;第三,我认为“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不足之处在于,提出了经济学教育改革的一整套方案,但并未探讨经济学假定与思潮背后的利益诉求问题。第三个方面实际上是说,强调经济学范式多元化,就是要防止和警惕发达国家和金融垄断资本的操纵,防止它们将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对中国发动“经济学战争”。(www.xing528.com)

“经济学战争”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现在大学里所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实际上是符合发达国家利益的,但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比如说,自由贸易、自由投资、比较优势理论、自由竞争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等理论的假设,都是不现实的,但有利于垄断资本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特别是其擅长的金融自由化。第二,“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提出的数学形式主义,对中国产生了一种经济学的“殖民地化”,以在国外发文章,特别是数学化杂志发表文章为评价标准,我将其称作“模型误国”。发达国家垄断资本通过支配经济学教育,通过数学形式主义将西方主流经济学变成精神鸦片,使中国对国际垄断资本麻木不仁。第三,攻击和打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其他不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教条的当代多种其他经济学范式。攻击、丑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非主流经济学中的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包括西方主流经济学和西方异端经济学。西方异端经济学又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异端经济学,后者包括老制度学派、熊彼特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后凯恩斯经济学和女性主义经济学等。这些学派实际上在中国引进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大家的关注,即使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错误地将西方经济学等同于新古典经济学。非马克思的异端经济学实际上都属于政治经济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仅将西方经济学视作主流经济学,仅将马克思和新古典进行比较。目前对西方经济学的引介,是不完全的。发达国家对这些非主流学派的打压,实则也是一种工具。第四,在经济思想史方面,对影响英国、德国和美国崛起的学说,如重商主义经济学、美国学派、德国历史学派等予以丑化。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方面事实上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这四方面因素,客观造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使用经济学工具推行其经济目标,从经济思想史方面来看,实际上有非常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经济学研究者重视起来。

左大培研究员:我谈谈对经济思想史的看法。西方当代关于历史学的一种说法,在我看来符合实际,即我们实际上不可能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反映历史的全貌。其实,任何人研究历史时都有一个角度,而这反映了他的立场和态度。涉及经济思想史这个学科,立场和态度往往和研究者本人的学术观点连在一起。

我讲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社科院经济所的老前辈巫宝三先生在经济所最初独立时是实际上的所长,他也是哈佛大学博士。我们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巫宝三先生明确地将经济思想史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的教材,还有一类是真正的专著,其中一本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另一本是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这两本书是学界公认的经济思想史上功力最深厚的著作。马克·布劳格曾说过马克思是当时掌握经济学文献最多的人,当时在欧洲能找到的所有经济学文献,马克思全部都掌握了,他所写出的经济思想史绝对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但我现在强调的是,无论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还是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都带着作者本人非常深的学术烙印,即作者本人的学术观点。简单地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是从剥削的角度,按照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来评论整个经济思想史。马克思对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就取决于对剩余价值的态度,即接近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是科学的,反对、抹杀剥削的就是不科学的。同样,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发掘了过去很多不被重视的经济思想史上的经济学家,但实际上,熊彼特所列举的这些经济学家,多半都是以边际效用为标志的新古典经济学说的理论先驱。熊彼特实际上是用新古典的框架来评价经济思想史,来评价经济学家的水平高低。我个人认为,这在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是不可避免的。在写经济思想史时,不可能把所有人的观点都写进去,必须有取舍,且必须表现出“我认为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从而体现出自己的学术观点。

现在的最大问题是,我们的经济思想史教科书,慢慢变成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史了,非主流学派的就消灭掉。说非主流的学派不科学,还算作尊重,算作列出一个学派。最严重的是不在教材中提出非主流学派,直接不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