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化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性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学迫切需要积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用中国发展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遵循“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学术工作,反映在国际化、应用化、数学化和学派化这四个学术走向上,进展较快,成果丰硕。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化

这一时期,围绕和谐发展这一主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党的政策又有了新突破,全面系统阐释了科学发展观,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新理论。党的政策的新突破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这一阶段,学术界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对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收入分配问题、区域差距拉大问题、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农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进行研究。总之,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学围绕和谐发展问题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一种生产力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对经济学的一次巨大挑战,同时也对经济学的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后的生产力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生产关系调整,并没有呈现西方主流经济学强调的私有制主体地位,不过,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也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大相径庭,结果出现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这样的所有制结构是所有取得经济成功的国家都不曾见到的。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所有制结构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增长。对此,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力发展理论不能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从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和变革的思潮来看,存在着三条源流,即中国传统思想、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由于经济学的现代性特征,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学建构隐匿在经济学主张的政策理念之中,如平等思想、重农思想、调控思想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主导着中国共产党的经济社会政策,也主导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从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和确认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开始,到明确中国社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任务;从中国革命性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认识,到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纲领;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三大改造的完成,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建设的实践;一直到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总之,从研究中国历史国情开始到把握现实国情,一直到确认不同历史阶段的方针政策,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历史与民族利益的尊重和现实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之间的承继和递进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当代建构之间的本质联系。

从我国制度变革60余年的发展路径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变化,是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财富的利益分配驱动机制使得个人、企业的付出与其回报紧密相连,从而发挥与发展了亿万劳动者的主体性与创新精神,释放出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从未有过的巨大生产力。

然而单方面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利益分配驱动机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激励了财富的生产,另一方面强化了财富的权力;从而导致财富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人积累财富的欲望。当前我国出现的种种危机与问题恰恰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www.xing528.com)

要走出中国发展的困境,关键是改变单方面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利益分配驱动机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分配的实质是利益分配,尽管利益分配往往通过财富的收入分配制度来体现,但利益分配的本质却在于利益主体的确立及其相应的分配结构。而利益主体的确立不仅是物质利益的确立,更关键地在于利益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体性权利即主体所有权及其相应权能的实现。然而,无论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还是从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来看,缺乏某种外在压力的环境条件绝不是现阶段主体性权利,尤其是劳动者主体性权利发挥发展的可能性条件,更何况这种压力就来自于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体制改革的启动直接同“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机相联系。东西方的经验都表明,危机的发生、忧患意识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变迁、完善及其相应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性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学迫切需要积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用中国发展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标志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成立以及中国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

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程恩富教授提出“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是一种很好的表述。也就是说,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根本,以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和合理元素为借用,以古近代的经济思想资料为弄清中国国情特征的历史源头,进行可持续的综合创新和理论超越。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遵循“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学术工作,反映在国际化、应用化、数学化和学派化这四个学术走向上,进展较快,成果丰硕。具体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除继续关注中国的发展外,也逐步扩大了国际视野,加强了其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平等交流和话语权,得益于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界的对话和论争,增强了对整个国际知识界的影响力。此外,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出现了被运用、拓展到部门经济、应用经济和专题经济的学科中去的趋势;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数学化,更加有利于弥补现阶段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部分缺憾,促进其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从而真正体现中国经济学的时代特征。目前国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已开始形成一些影响程度不同的学派,如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为研究基地的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学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