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对经济学的判断,就是对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划分问题。什么是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就是在大学和课堂里面传授给学生的经济学。今天,在整个大学经济学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新古典理论、新自由主义学派,所以在大学里面运用的一直是一个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主的教学体系。而这跟中国走的道路完全是两个路径,西方理论无法指导中国实践,甚至认为它是错的。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广大的经济学学者的进一步反思。从1992年中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内各高校经济学教学不断地引进西方的原版教材,不断地引进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导致经济学研究及其成果评价越来越“西化”。现在20多年过去了,应该是需要回过头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了。应该说,自1992年以来,中国各高校不断引进西方原版教材,同时更多的在海外学成归来的经济学者加入到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队伍中,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和教育的国际化和规范化;但是另一方面,它带来的问题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就是认为所谓国际化就是西方化,由此带来的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问题,就是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现象比较突出,甚至把中国原有的、具有标识性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也完全放弃,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反而成为西方理论的“应声虫”,成为西方理论在中国大肆泛滥的“跑马场”。这不但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误导,同时也会误导未来年轻人的成长。
现代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此,现代经济学同样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同样,主流经济学是一个变动发展的动态概念。所谓现代经济学或者主流经济学都是动态的概念,过去的主流今天有可能变成非主流,今天的现代性有可能在明天变成为非现代性。从经济学发展史来看,也可以说明这点。从经济学完整体系诞生以来,主流经济学的体系不断变迁,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从英国经济学到美国经济学。而且从这一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主流经济学其实就是一个大国经济学。今天,在看待中国经济学发展问题上,我们很多人仍然没有理论自信。事实上,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一直笼罩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之中,没有自己的主体性。但是,中国经济改革30多年的伟大实践解构了经济学的西方中心论。中国并没有遵循西方的教条,而是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短短的30多年时间便快速崛起,实现赶超,以更为雄辩的事实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神话。发展中国家西化的失败与中国特色的“成功突围”,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中国经验不但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特别是对当今在世界上仍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富借鉴意义。因此,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任务是,不但要解构经济学的西方中心论,更重要的是对经济学的西方概念进行“术语革命”,进而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术语创造性重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逻辑体系。现在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30年左右,中国经济总量一定会超过美国。那就意味着未来经济的主战场应该在中国。所以从这样一个逻辑判断出发,我们认为,主流经济学应该转移到中国。
现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今天讲的现代经济学只能是美国经济学。我认为这又是一个误导。过去我们讲现代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可以理解。因为没有更好的实践证明其他任何经济学理论体系比美国经济学更符合现代化的版本。但是,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是不断深化和丰富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和复兴,已经证明了美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解释力正日渐式微,我们再说现代经济学只能是美国经济学,这明显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发展的实际。(www.xing528.com)
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它先后经历了两个时代。一个是英国时代,18世纪中期开始至19世纪末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水平支撑了英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使经济学进入英国时代。另一个是美国时代。随着“日不落帝国”的衰落,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慢慢转移到美国,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学的主流阵营,经济学的时代也由英国时代变成美国时代,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趋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另外一个新的趋势,今天中国经济的体量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未来的发展,中国超越美国是一个必然和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显然,当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结束美国100多年全球霸主地位的时候,我们要回应的首要问题就是经济学主流的阵营、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不是还在美国?很显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学的中心不可能永远在美国,因为经济中心决定着经济学的中心,当经济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中国时,那么经济学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必然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因此,21世纪的经济学应该是中国时代的经济学。基于这个意义,中国的经济学者们要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今天的经济学正在迈入中国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中国经济学仍然在西方理论的囚笼里跳舞,也就背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诉求,更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国地位不相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发展机遇下,如果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去构建自己的经济学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而依然沿用西方的话语体系,那么我们用什么来迎接未来的经济学的中国时代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