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趋势

工程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程经济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惠灵顿认为,工程经济并不是建造艺术,而是一门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在此期间,国内专家和学者吸纳大量的工程经济理论与方法以及西方经济理论中有关技术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

工程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趋势

工程经济学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投资决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一门研究工程投资项目经济、工程技术经济评价原理与方法的新学科。工程经济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国外工程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工程经济学的萌芽与形成阶段(1887—1930年)

1887年,美国土木工程师亚瑟·惠灵顿(A.M.Wellington)出版的著作《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The Economic Theory of Railway Location)中首次将资本化的成本分析法运用于铁路的最佳长度路线曲率的选择等问题,从而开创了工程经济领域中的经济评价工作之先河。惠灵顿认为,工程经济并不是建造艺术,而是一门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这一论述为工程投资领域开展经济评价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15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菲什(J.C.L.Fish)出版了第一部《工程经济学》(Engineering Economics,1923年第二版)。1920年,戈尔德曼(O.B.L.Goldman)研究了工程结构的投资问题,在其著作《财务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中第一次把复利公式应用于投资方案评价,并指出工程师的最基本责任就是分析成本,以达到真正的经济性。1930 年,格兰特(E.L.Grant)出版的教科书《工程经济原理》(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Economy),奠定了工程经济学的基础,他以复利为基础讨论了投资决策的理论和方法,首创了工程经济的评价理论和原则,同时指出人的经验判断在投资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工程经济学成为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其理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他也被誉为“工程经济学之父”。

2.工程经济学的发展阶段(1950—1990年)

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程经济学受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将研究内容从单一的工程费用效益分析拓展至市场供求和投资分配领域,分析了市场供求状况对企业有限投资分配的影响。1951 年,乔尔·迪安(Joel.Dean)出版了《管理经济学》,开创了应用经济学的新领域,1961 年,他在著作《投资预算》中,阐述了动态经济评价法以及合理分配资金的一些方法及其在工程经济中的应用,为工程经济学的完善和应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决策敏感性分析和市场不确定性分析三个方面。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德加莫、卡纳达和塔奎因等。德加莫偏重于研究过程企业的经济决策分析,于1968年出版了《工程经济》,以投资形态和决策方案的比较研究,开辟了工程经济学对经济计划和公用事业的应用研究。卡纳达的理论重视外在的经济因素和风险性投资分析,其代表作是《工程经济学》(1980 年)。塔奎因的理论强调投资方案的选择和比较,提出了各种经济性评价原则(如利润、成本与服务年限的评价原则,盈亏平衡原则等),成为美国工程经济学教材的主要理论。

1978年,布西(L.E.Bussey)在其著作《工业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工程项目的资金筹集、经济评价、优化决策以及项目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分析等。1982年,里格斯(J.L.Riggs)出版的《工程经济学》中系统地阐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时间的货币价值、货币理论、经济决策和风险以及不确定性等工程经济学的内容,把工程经济学的学科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www.xing528.com)

3.工程经济学发展的新趋势(1990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工程经济学理论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对工程项目或技术方案的微观经济效益分析,工程经济学理论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出现了宏观化研究的新趋势,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策等宏观问题、国家经济环境变化等已成为当代工程经济学研究的新内容。工程经济学将着眼于部门的经济管理和经济效果分析转向宏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着重于资源的合理分配,投资、投资决策和风险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宏观问题。

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工程经济活动的分析与评价以及技术方案的选择都有了新的突破,使得直接引入工程分析的因素和变量更加全面系统。

4.我国对工程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对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引入了苏联的科学技术、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方法,并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创立了以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和方法为主线,技术方案必选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经济学的分支——技术经济学[1]。50年代末至70年代,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了片面追求速度、否定技术经济分析的必要性、建设程序不规范、审批手续不严格等问题,违背了基本建设程序,出现所谓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四边”工程,或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生产的“四当年”工程,使生产建设和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技术经济工作也陷入停滞状态。

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重新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制定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列入108项重大课题研究。一些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1978年成立了中国科协直属的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所,1981 年国务院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在此期间,国内专家和学者吸纳大量的工程经济理论与方法以及西方经济理论中有关技术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1983年2月,原国家计委[2]颁发《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把项目可行性研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要求所有新建、扩建的大中型项目以及所有利用外资进行基本建设的项目都必须有可行性研究报告。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编制出版了《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方法—企业经济评价》。1987年,原国家计委和建设部[3]发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1993 年、2006 年分别发布第二版和第三版),2001 年 9 月,原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写了《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这些理论方法和应用指南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初步进入了工程项目投资科学决策化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工程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已在经济建设宏观与微观的项目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工程经济学学科体系、理论和方法、性质与对象的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关工程经济的投资理论、项目评价等著作和文章大量出现,逐步形成了有体系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经济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