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条指出:“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是对会计主体假设的规定。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例1-1 某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15只证券投资基金。对于该公司来讲,一方面公司本身既是法律主体,又是会计主体,需要以公司为主体核算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反映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每只基金尽管不是法律主体,但需要单独核算,并向基金持有人定期披露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因此,每只基金也是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条指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这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规定。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一条无情的自然法则,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即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因此,需要企业定期对其持续经营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如果判断企业不能持续经营下去或企业已宣告破产清算,则持续经营前提就不再适用,企业就应当相应改变会计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
例1-2 某企业购入一台机器设备,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预计企业在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该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生产经营期间发挥作用,为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直到该机器设备使用寿命结束。为此,固定资产就应当根据购买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即历史成本),在使用寿命期间,按照一定折旧方法对历史成本进行摊销,将分摊金额计入生产的相关产品成本中。(www.xing528.com)
3.会计分期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条指出:“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这是对会计分期假设的规定。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分期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前提下,会计期间通常是一年,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的起讫时间,各个国家的划分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国家采用公历年度,有的国家则另设起止时间,如美国的会计年度为每年的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在我国,以公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会计年度确定后,一般按日历确定会计半年度、季度和月份。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4.货币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八条指出:“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这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规定。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企业会计核算采用货币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计量单位,如果企业的经济业务是多种货币计量并存的情况,就需要确定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则称为外币。我国有关会计法规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的会计报表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内在价值也在发生变动,币值很不稳定,因此,我们在确定货币计量假设时,必须同时确立币值稳定假设,假设币值是稳定的,不会有大的波动,即使有所变动,应不足以影响会计计量和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在有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作出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以弥补上述缺陷。
上述会计假设虽然是人为确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观需要,有充分的客观必然性,否则,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这四项假设缺一不可,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是在会计主体和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对实际工作在时间上作更具体的划分,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