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最低必需支出约束条件,那么劳动供给曲线如图4-7 所示的曲线CBFKJ,FC 段是经典的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FK 段反映的是劳动供给和工资收入之间的负项变动关系,KJ 段反映的是劳动供给缺乏弹性。具体来说,劳动供给曲线不同,其弹性大小也不同,代表的劳动供给行为不同,背后对应的劳动力群体也不同,农村劳动力群体更多处于劳动供给缺乏弹性或者劳动供给弹性为负的劳动力市场中。
图4-7 劳动力供求分析
当劳动者的需求曲线处于图4-7 中的D1H时,其和劳动者的供给曲线没有交点,而劳动供给的增加会使得工资降低,这样劳动者的供给曲线也就是最低工资水平处的水平线,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也仅仅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甚至有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话,劳动者也只有加班加点的工作,并且最终或许也只是达到保留工资水平,低于最低工资水平,处于劳动力市场的边缘,这也就是为什么低工资条件下用人单位依旧能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www.xing528.com)
当劳动者的需求曲线处于图4-7 中的D2X时,若劳动者的需求曲线交供给曲线于FK 段的X 点处,该均衡点并不稳定,工资的降低会造成劳动力市场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使得劳动者的工资继续下降,这种下降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工资降到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上。而如果劳动者的需求曲线交劳动供给曲线于FC 段的V 点处,这时候劳动供求的均衡状态较稳定,并且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也即工资增加,其劳动供给增加。
从劳动者的保留工资的角度考虑,长期来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趋向于劳动者的保留工资或者说劳动者的保留工资会略低于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低收入水平劳动者的劳动供给的过度使得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下降到最低工资水平,同时劳动者的生活成本的增加使得其保留工资逐步会增加,最终两者会逐渐趋同或者保留工资略低一些。农村中的劳动力所处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环境差,但很多依旧没有退出劳动力市场甚至加班工作,这也表明其保留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增长缓慢甚至还有所下降。一些研究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在过去数年间涨幅甚小(夏怡然,2010),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那么其工资是负向增长的,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供给远大于需求而导致其工资处于不断下降或者增长停滞的状态。而本章关注到的农村劳动力的劳动供给增加,但其工资降低,上述实证分析也证明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群体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是因为这些低收入的劳动者处于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为负的劳动力市场中,如图4-7 所示,当劳动供给增加,其劳动供给曲线从C′B′F′K′移到CBFK,使得劳动供求均衡状态从X′点移到X 点处,那么原来X′点处的状态在现在呈现的是劳动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使得劳动者工资降低,一方面由于劳动者过多并不容易联合起来,另一方面因为劳动者过多导致的就业竞争性增加使得工资最终降低到劳动者的保留工资水平。
上述研究也表明建立最低工资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农村劳动力群体因为自身和外在制度等方面的因素而更多的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单靠市场自发的力量,劳动者的工资会趋向于保留工资,这些劳动者也只有付出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劳动才能达到最低必需支出水平,也仅仅处于维持生存的水平,不利于劳动者的长远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需要政府建立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同时并实施好这一制度,保障这一部分劳动力群体的权益,这样对劳动力市场的长远发展和经济的长久增长意义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