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有一句很精辟的话:“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传统商业的很多做法都可以用流量的逻辑来推导。比如:广告为什么要投放在央视?垃圾邮件、垃圾短信为什么如此猖獗?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沿途经济为什么能够更快地发展?沿海城市为什么能够最先变得繁荣?说到底,这都是因为流量,流量意味着体量,体量意味着分量。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流量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网红”、直播、自媒体、共享、支付、应用工具……无数的互联网创业“风口”,都可以理解为流量思维的产物。
2003—2013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峰。说起来有些悲哀,大部分做得好的商家,不是那些将商品或服务做到最好的商家,而是把“低价”和“流量”做到极致的商家。比如淘宝,当所有的商品陈列在你面前,你有一千万种选择的时候,哪些会最终进入你的购物车呢?答案显而易见:一种是最便宜的,一种是在你眼前曝光最多的。这就导致了大量电商卖家用最低的成本生产,然后把省下的钱用来获取流量。所以,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是中国亿万家庭里都收藏着成堆的,可能只用1元生产,却用10元、100元买流量、买曝光的垃圾产品。这个是零售业的悖论之一,被称作“流量之殇”。
今天,我们不着重论述流量思维的重要性,更多的还是告诉你如何运用流量思维。具体可以参考三个方面。
第一,噱头做得妙。很多产品的包装设计本身就自带话题属性。比如可口可乐的歌词瓶、百事可乐罐子上的小黄脸表情、星巴克圣诞节前后使用的红色纸杯,还有味全果汁用瓶身包装纸来玩的拼字游戏……有一些商家为了流量也是拼尽全力。比如2015年,北京三里屯的一家公司请了一些男模,穿得像斯巴达300勇士[3],招摇过市,胳膊上印着二维码。流量之争已经从狂打广告演变成拼创意、拼噱头的模式。
第二,广告打得巧。号称“美国百货商店之父”的约翰·沃纳梅克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5年前、10年前,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百度的竞价排名、淘宝的钻展和首页焦点图可能是获取流量最大的阵地。今天,如果还是只会玩这种形式,你可能就落伍了。仔细观察,各种游戏任务、自媒体专栏、影视剧和综艺节目里,是否有产品植入的机会?免费Wi-Fi(无线网络)登录界面和移动支付的操作界面上,是否有用于品牌展示的空间?诸多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和互联网汽车的屏幕中,是否有形象露出的可能?一众O2O模式的上门服务,还有没有搭“顺风车”的方便?以上这些,许多还是被低估的价值洼地,从这些端口聚集起来的流量,将是未来广告投放的前沿阵地。
第三,免费玩得呱呱叫。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里,由于零边际成本和网络效应的存在,价格战被演绎到了某种极致,出现了“免费”的商业逻辑。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最初做淘宝,商家免费开店,交费做推广。后来阿里巴巴收购了虾米,用户听歌免费,想要下载得交费开通VIP会员。之后阿里巴巴又入股了优酷,用户看视频免费,但前提是要看完贴片广告,这样优酷能从广告主那里收费。当然,阿里巴巴还有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免费,但存在余额宝里的资金却给公司带来了超额的金融资产收益。
一句话理解流量思维:(www.xing528.com)
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
【注释】
[1]小镇青年,泛指年龄在18~30岁,生活在三、四、五线城市的人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