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本质是租赁。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共享经济是借助互联网,将所有资源、供给和需求打散,在一个数字化的环境下重新匹配,让最合适的供给和最合适的需求被重新高效地匹配在一起。
要想了解共享经济席卷全球的内在逻辑,我们还需要知道以下这三个概念。
第一,产消者(prosumer)。阿尔文·托夫勒[3]于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这个词是两个英文单词,即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的合体。什么叫产消者?就是指一个用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你有没有发现,在传统生意中,每吸引一个用户,就仅仅是拥有了这个用户。而在共享经济体系下,一个用户既可以是乘客,又可以担任司机;一个人,既可以住民宿,又可以同时提供房间。换句话说,每吸引一个用户,就相当于拥有了用户的两个身份。产消者这个概念,大大降低了移动互联时代获取用户的成本,这也许正是共享经济的魅力所在。
第二,U盘化生存。这是罗振宇提出的一个概念,总结来说,就是16个字:自带信息、不装系统、即插即用、自由共享。就像当年的淘宝,很多人刚开始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一边工作,一边顺便在淘宝开一家小店。后来大家发现经营淘宝店比工作赚钱,于是就辞职,专业做淘宝。共享经济的繁荣就是由这样一群U盘化生存的人带动的,他们不想认别人做老板,只想当自己的老板。自由共享是当下人们就业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www.xing528.com)
第三,增量价值。在共享经济中,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叫作认知盈余类的共享经济。比如,有书作为平台,对接像我这样的内容生产者,和像你这样的内容消费者。这样的共享经济形态能产生纯增量的价值。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共享一下,我们就都拥有了两种思想。”你会发现,知识共享,无“消耗”,却可产生价值。这样既完成了媒介改变信息不对称的本质任务,又实现了知识的可复制,使得共享的边际成本趋于零。
一句话理解共享经济:
物尽其用,好过仅仅是拥有。[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