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费者认知常见的比例偏见及应对措施

消费者认知常见的比例偏见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消费心理学的框架中,消费者普遍存在认知上的比例偏见。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的感知更加敏锐。比如一次自然灾害后,捐款帮助灾区重建本是一桩善举,但捐款人却遭到了众多网民的质疑。比如,一双售价1000元的运动鞋,顾客购买即可获赠一双标价50元的袜子。超市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比例偏见,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收益。一句话理解比例偏见:比例有偏见,掏钱莫“打脸”。

消费者认知常见的比例偏见及应对措施

消费心理学框架中,消费者普遍存在认知上的比例偏见。在很多本应该考虑数值的场合,人们更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数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的感知更加敏锐。

比如一次自然灾害后,捐款帮助灾区重建本是一桩善举,但捐款人却遭到了众多网民的质疑。因为大家觉得,与捐款人领导的公司的销售额(上千亿元)相比,所捐数目(上百万元)不成比例,实在说不过去。难怪有人说:“比例有偏见,掏钱莫‘打脸’。”

了解比例偏见后,你应该怎样让消费者买单买得更爽、掏钱掏得更痛快呢?有三招。

第一,放大促销价值。大量实验证明,当商品价格低于100元时,优惠的比例(也就是折扣)更吸引人;当商品价格高于100元时,直接写优惠数额更吸引人。举个例子:一件10元的商品,就算打8折,也只是便宜了2元。你在海报上写了大大的“立减2元”,消费者看了一点儿感觉也没有,所以这时只要写“8折”就好。反之,一件1万元的商品,打9折就能便宜1000元,这时候“直降1000元”就比“9折优惠”更吸引人。所以,不同的商品要对应不同的促销文案,而不能一视同仁。

第二,巧设参照对象。恰当地设置参照对象,在用户心中形成新的比例,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比如,一双售价1000元的运动鞋,顾客购买即可获赠一双标价50元的袜子。你觉得这个促销活动够吸引人吗?相比1000元的商品,50元的赠品只是个小便宜。那聪明的商家应该怎么做呢?它应该告诉你,购买这双鞋的顾客,只要加1元,就能换购一双价值50元的袜子。白送都不一定好用的招数,居然还要收钱?而真实的情况是,愿意加1元换购袜子的人不在少数。这就是比例偏见的神奇作用。免费送袜子,袜子的价值只有鞋子的5%;而加钱换购,1元就能换取50倍的收益。难怪在超市收银台经常有满额换购的活动,加1元、2元就可以买到纸巾、鸡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超市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比例偏见,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收益。(www.xing528.com)

第三,善用搭配销售。比起单独售卖廉价商品,用廉价的配置品搭配昂贵的物品更容易让消费者获得价值感。比如一款售价2000元的手机,摄像头是500万像素。在其他配置相同的前提下,如果摄像头升到1000万像素,手机售价只要2200元,你有没有觉得很划算?加价200元意味着多花十分之一,手机的拍照性能却能提升一倍,消费者自然感觉赚大了,谁还会去仔细盘算是真的赚了,还是被商家“计算”了呢?

一句话理解比例偏见:

比例有偏见,掏钱莫“打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