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我们获得了关于工作应该是什么和怎么做的信息。而做某项工作和开展教学使学习者能够从事某项工作是不同的过程,后者是学习任务分析的主要任务。学习任务分析需要进一步分析已经确定的需培训的任务,一方面要通过外部明示获得整合情境的学习内容,即工作任务分析中“最需要认知技能的子任务/步骤”背后的知识经验等;另一方面要通过汇总组合获得作为支撑的学科主题形式的学习内容,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整合应用。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汇总组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需要配合使用,如很多认知任务,特别是隐性的专家经验,在任务的分解过程中可能需要先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再进行汇总组合。与此同时,学习任务分析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迭代进行的。
本书认为,学习任务分析即知识析出和知识表征的过程。知识析出主要搜集关于“人们知道什么和他们怎么知道的行为背后的决策、策略、知识和技能”,而知识表征需要展示数据、呈现发现并交流意义(Crandal et al.,2006;Yates,2007)。学习任务分析实际上是知识析出技术和分析/表征技术的配对。本书的学习任务分析从工作任务分析获得的任务模型入手,进一步进行知识析出,包括进一步识别子任务/步骤,进一步识别任务背后的技能,以及进一步识别任务/技能背后的知识,最终形成任务知识结构模型,即知识的表征。学习任务分析的操作逻辑,如图4-7所示。
图4-7 学习任务分析的操作逻辑
图4-7中学习任务分析的流程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中的学习任务分析存在一些差异。传统的学习任务分析要求分解出所有工作任务的KSA,学员在学习后,自己结合工作情境进行整合。而本书提出,要先分析出完整的专家操作任务的流程,新手仅仅靠模仿也能够完成该任务,然后再分析完成任务需要的技能或经验,最后才为技能和经验提供深度理解的知识或者原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本书设计的学习任务分析流程更加符合企业员工的需求,也更可能提升任务分析结果的可用性,进而提升培训的整体效果。
本书先分析流程,再获取技能或经验,最后提供知识或原理的学习任务分析模式,背后的理论依据是罗米索夫斯基的知识和技能分类(Romiszowski,1999)。根据罗米索夫斯基的理论,所谓的“知识”,指储存在学习者头脑中的信息;而“怎么做”的知识即罗米索夫斯基所谓的“技能”,是各种心智的或身体的行动以及人对概念或事物所作的反应。知识带有“有或无”的性质,而技能则需要通过经验和练习加以培养。在练习和掌握某一技能时,学习者必须应用某些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具体如表4-3所示。以此为基础,本书提出了同时挖掘操作流程、实践技能和支撑知识的学习任务分析思路,以更符合企业实践需求。(www.xing528.com)
表4-3 罗米索夫斯基的知识技能分类
(续表)
此外,本书把企业中的工作任务分为技术操作类、认知思维类和人际沟通类三类。每类任务都可能包含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谁知道”四类企业知识,这些知识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而学习任务分析就需要进一步识别出各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并进行显性知识的汇总组合和隐性知识的外部显示。这与表4-3罗米索夫斯基的知识和技能分类也十分契合。罗米索夫斯基把知识分为事实、程序、概念和原理四种类型,把技能分为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反应技能和交互技能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又可以具体细分出若干子类。我们前面提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企业知识可以对应到罗米索夫斯基提出的事实、程序、概念和原理四种类型的“知识”,而“怎么做”的知识可以对应到其提出的“技能”。技术操作类、认知思维类和人际沟通类三类任务对应的技能分别对应了动作技能、认知技能和交互技能,而反映技能作为态度类内容在所有任务中都有所涉及。
需要说明的是,显性知识的汇总组合主要是事实、程序、概念和原理四种类型知识的析出与表征,而隐性知识的外部显示则较多涉及技能相关的经验。事实、程序、概念和原理四种类型的知识析出与表征方法在相关的教学设计研究成果中已有较多呈现,如针对事实和概念类知识常常使用的主题分析法(也称为聚类分析法),先分层次找出特定教学科目的内容,随后将相关的内容分组,最后将内容按逻辑关系和顺序排列。此外还有针对程序类知识的程序分析法,该方法要教学设计师和学科专家或业务专家一起,先明确每个具体步骤中学习者应该采取的行动,可以是体力的,也可以是脑力的;再明确采取这些步骤学习者需要了解什么,需要哪些知识等;还要明确一些关键线索,如什么情况出现意味着出现了问题或者某步骤已完成或需要另一个不同的步骤等。然而,一些隐性的技能或经验的识别、分析与表征方法在已有的教学设计研究中还相对较少。如何分析和获得隐性的技能和经验是我们设计学习任务分析支持工具的重点,具体将在第五章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