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前面的论述都是将任务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过程环节来展开的。这也是教学设计领域的大多数研究者对任务分析所持有的观点。实际上,20多年前,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戴维·乔纳森(David H.Jonassen)等在其所著的《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方法》一书中,曾提出过另外一种观点,即把“任务分析”当成一个统称,而非一个教学设计环节,书中的任务分析分为五大类,包括职位或绩效分析(job/performance analysis)、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sis)、认知任务分析(cognitive task analysis)、主题或内容分析(subject matter/content analysis)和活动分析(activity analysis),如图1-7所示。
图1-7 乔纳森的“任务分析”分类
其中,职位或绩效分析主要关注与绩效相关的行为;主题/内容分析主要关注主题内容包含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分析主要关注有效学习相关联的各种认知活动;活动分析关注情境中人的活动和理解;认知任务分析关注行为及其相关的知识状态。此外,针对每一种任务分析类型,乔纳森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对应的任务分析方法,其中职位或绩效分析4种,学习分析3种,认知任务分析5种,活动分析4种,主题/内容分析5种,共计21种任务分析方法(见表1-2)。
表1-2 乔纳森提出的任务分析方法
(续表)
事实上,乔纳森的任务分析分类涉及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任务分析类型,而各种任务分析类型出现的时间也存在很大差异。任务分析类型发展的历史脉络,如图1-8所示。
图1-8 任务分析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岗位/职位分析
工业革命以来,用人单位开始关注如何把工作分解为具体的子任务。这成为任务分析研究的起点。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试图系统分析工人行为,期望通过科学化管理来提高工厂产量(Annett& Stanton,2000)。泰勒等早期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展现了工作中包含的很多不同成分,这些成分进一步被分解为任务和子任务。这一思想为工作分析(本书称为“岗位/职位分析”,下同)和任务分析奠定了基础。当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如今仍然是任务分析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这项工作需要做什么?
我们如何衡量工作的质量?
在什么条件下完成这项工作?(www.xing528.com)
需要什么来完成这项工作?
如何衡量工作绩效?
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家主要关注可观察的行为。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刺激相关的可观察的和可测量的结果的分析,才能真正科学地理解行为,他们并不关心那些不可观测的心理认知过程。就像科学管理的先驱们一样,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也尝试应用行为心理学来分析行为的条件和结果。行为心理学统治美国心理学长达半个世纪,他们认为工作是各种工作成分的组装,而人类行为只是针对特定刺激条件做出的特定行为的集合。
20世纪40至50年代,现代的岗位/职位分析和任务分析萌芽。战争的爆发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岗位/职位分析方法的应用,如有研究者将岗位/职位分析应用于军人的测评与选拔。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迅速培训大量人才来操作复杂的设备。工程师、心理学家和军事专家被召集到一起研究如何改进设备的设计,以及如何培训人们来使用这些设备。专家们首先需要做的即确定要培训哪些任务以及培训谁。这就需要获得某项工作或者职责的详细任务列表。一旦任务确定,分析师就可以搜集关于任务的各项信息。至此,岗位/职位分析方法得到快速发展与应用,由于其结果可以确定工作的构成要素以及能够胜任的工作者的条件,而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应用。
泰勒的理论是乔纳森提出的第一类任务分析(即工作或绩效分析)的先导。最初的职位分析主要用来描述完成某一工作所需的各个简单行为,职位分析也被用来规划技术培训。在目前的工业岗位上,虽然工作/岗位设计的复杂性和结构化成分越来越高,然而职位分析仍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Jonassen et al.,1999)。
(二)主题/内容分析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主题/内容分析开始被用于教育中的课程规划。这涉及如何进行任务分析,使某一内容分解为最基本的成分,并确定这些成分如何与其他内容建立联系(Bell et al.,2009)。19世纪60年代,布鲁纳和他的弟子开始关注学习结构,并用来进行课程规划。主题/内容分析不仅关注学科内容有哪些内容成分,而且关注这些内容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成为结构化教学中广泛流行的方法。
(三)学习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绩效技术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系统设计方法的发展(Branson et al.,1975)。“教学系统设计”当时也被称为培训的系统方法。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很多军队、大学、企业或者其他培训教育部门都开始采用系统教学设计方法。这些教学系统设计方法(或者培训的系统方法)把任务分析作为开发教学和培训的一个重要阶段。蒙特莫罗和坦尼森(Montemerlo&Tennyson,1976)指出,从1951到1976年,超过一百本不同的系统教学开发手册面世,大多数手册里都包含了任务分析。安德森和古德森(Andrews&Goodson,1980)核查了60种教学设计模型,结果发现75%的模型中包含任务分析阶段。其中,20世纪60年代引发了学习心理学的另一场革命,因此出现了任务分析的另一种形式——学习分析。这种分析主要关注人们在完成特定任务时,需要学会处理哪些信息。学习层级分析、信息加工分析和路径分析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四)认知任务分析
在1950到1970年,由于对行为主义的日渐不满,以及系统工程和信息理论的快速增长,认知心理学应运而生。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是一个信息处理器,并且强调高层次的心理认知过程是熟练行为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结果是,人类行为涉及各种各样的过程,比如认知、模式识别、意向、记忆存储、知识检索、心理计算、推理和抉择,以及外在的行为。这为任务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进而出现了以识别任务的认知成分为主要目的的认知任务分析技术。认知任务分析是从学习分析这一类任务分析中进化而来。认知任务分析植根于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意识、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智力过程的科学(Bell et al.,2009)。认知任务分析方法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设计智能导师系统的军事行动,二是人机交互的研究推动(Jonassen et al.,1999)。认知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分析在基本假设和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区别,因此自成一派。当今工作场所的工作包含了更多的复杂认知任务,迫切需要认知任务分析作为传统任务分析的补充,也渐渐成为共识(Bartram,2004;Chipman et al.,2000;Sackett&Laczo,2003)。
(五)活动分析
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类学方法被引进用来分析学习过程,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类活动的情境和日常观念。这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在自然环境中活动,哪些社会和环境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表现。
(六)团队任务分析
20世纪70年代,一些研究开始关注组织或群体中的任务分析。研究群体行为的学者认为,作为团体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团体成员如何互动和表现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团体支持系统(group support system,GSS)的文献也强调了任务的重要性,并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开发了已经被广泛应用的任务分类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期,很多理论针对如何在团队支持系统(GSS)内整合任务和技术进行了探讨。该理论声称,任务描述是所有GSS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是与具体的要执行的任务的要求相关联的。然而如何更好地开展团队任务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是当前任务分析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