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为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教学设计主要涉及三大问题:要学什么,如何去学以及如何判断已经达到学习效果,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和吸引人。当前存在许多教学设计过程模型,且大都是基于ADDIE模型产生的各种变式。总的来说,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包括分析(analyze)、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和评估(evaluate)五个要素。其中分析要素是对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任务、受众、环境等的一系列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环境分析、学习者分析、任务分析等;设计要素是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考核方案的设计等;开发要素依据已经设计好的内容框架和评估方案,进一步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或学习资源的编写、测试题的编制等;实施要素是对已开发的课程进行教学实施,主要指实施教学方案;评价要素是对教学课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修订教学设计方案等。五个要素中,分析与设计是前提,开发与实施是核心,评估是保证。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系统关联,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使教学可以真正关注现实需求,并对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保障。
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型中都有涉及,但名称各异。图1-3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型中的“学习任务分析”(learning task analysis)(Smith,&Ragan,2005),图1-4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中的“教学分析”(instructional analysis)(Dick et al.,2015),以及图1-5以肯普模型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模型中的“任务分析”(Morrison et al.,2019)等均指本书中的“任务分析”。
图1-3 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型
图1-4 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
(www.xing528.com)
图1-5 莫瑞森等教学设计模型(以肯普模型为基础)
在各种教学设计模型中,任务分析的目的基本一致,即在已经通过学习需求分析确定了教学总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获得具有一定效度和信度的学习者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内容。也就是说,任务分析结果既要与教学总目标保持一致,又要建立工作任务与具体教学目标的关联,最终使得教学内容与工作需求相匹配。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所处的位置如图1-6所示。
图1-6 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
从图1-6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处于教学总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教学设计流程,教学总目标一般是由需求分析获得的。需求分析不仅要明确需求是否真实存在,如果需求存在还要判断各项需求的紧急重要程度,而且还要确定“学习”是否是已辨别出的“需求”的解决方案。需求分析的最终结果是按紧急重要程度排列的教学总目标。教学总目标初步确定了项目的范围,为任务分析提供最初的方向和广度。最终的任务分析的输出是与需求分析结果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这一输出结果将为具体教学目标的撰写提供依据。此外,学习者分析结果对任务分析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了解学习者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和背景有助于教学设计师确定任务分析的起点以及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需要说明的是,对应教学设计的两个层次,作为教学设计环节的任务分析也有广义与侠义之分。教学设计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规模大的项目如一门课程、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等属于宏观层次;一个单元、一堂课,甚至几个知识点属于微观层次。相应地,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大致分为课程(指狭义的课程)、单元和项目(项目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项技能)等层次(乌美娜,1994)。其中,广义的任务分析指课程层次的教学设计中学习内容分析环节;狭义的任务分析指单元、课堂层次的学习内容分析环节。课程的学习任务分析更多是根据粗略估计的学习者初始水平,找出该内容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课堂层次的学习任务分析可能还需要仔细剖析促使目标达成的有效学习条件,仔细了解学习者的初始能力,以及相应的支持性条件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