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汽车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2年的5.6%上升到2014年的26.43%,汽车销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2年的5.6%上升到2014年的26.62%,到2014年已连续六年排名全球第一。本章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电子信息产业对汽车产业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汽车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2年的5.6%上升到2014年的26.43%,汽车销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2年的5.6%上升到2014年的26.62%,到2014年已连续六年排名全球第一。但是,量的积累并没有为我国汽车产业带来质的飞跃,我国汽车企业在品牌含金量、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导致我国汽车产业成为国外汽车业巨头的“组装车间”(程文和张建华,2010),在全球价值链长期处于中低端环节(庄惠明等,2013;王小明,2014)。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我国汽车产业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汽车产业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研究的主题也比较广泛,包括技术创新、全球价值链、市场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商业模式新能源等。近年来,产业融合作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已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也日益丰富,主要围绕产业融合的动因、途径、研究方法等。从产业融合的动因来看,Martha A(2001)等认为信息技术的创新及政府管制的放松为产业间相互渗透、融合创造了条件。从产业融合的途径来看,胡汉辉和邢华(2003)提出产业融合的三种形式分别是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Kim N et al.(2015)利用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美国产业融合的趋势和模式,发现产业融合在不断推进,当产业集群慢慢融合时,融合的模式趋于稳定。在产业融合的研究方法上,Gambardela A和Torrisi S(1998)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测算法研究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状况;Fai F和Tunzelmann N V(2001)选择美国1930—1990年期间有专利活动记录的32家公司,采用产业间专利的相关系数来测算产业间的融合程度;单元媛和罗威(2013)也沿用这一方法,利用专利系数法对中国电子信息业与制造业技术融合度进行测算;徐盈之(2009)则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电子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同时,诸多学者将耦合理论运用到产业融合研究中来,Weick K E(1976)利用耦合理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张倩男(2013)以广东为研究对象,实证发现电子信息产业与纺织业处于良好协调状态;苑清敏和赖瑾慕(2014)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动态耦合演化机理、动态耦合过程、演化趋势,探讨了产业耦合发展促进策略;王卉彤、刘靖和雷丹(2014)实证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耦合度变化较小,属于中度耦合类型;陶长琪和周璇(2015)定量研究了电子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耦联以及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效应。(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产业融合及产业耦合的相关研究已非常普遍,诸多学者运用不同方法测算产业融合度,耦合理论也被运用到产业融合的研究中,这为我们后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尽管近年来学者们对汽车产业信息化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汽车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的系统研究仍较少,定量分析更是鲜见。本章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电子信息产业对汽车产业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主要体现为,本章拟运用耦合评价模型估算两大产业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两大产业耦合对汽车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并分析原因与探讨政策建议,以期为汽车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