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优化历程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优化历程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强调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进行跨界深度融合。“互联网+”一经提出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有两个方面。“互联网+”的实质就是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质就是加快实施我国各类产业的科学融合。金荣南认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信息透明,改变了传统制造信息不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优化历程

互联网+”正在成为提升传统产业创新效率的重要动力,并驱动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强调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进行跨界深度融合。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涵一致。“互联网+”一经提出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有两个方面。

1.“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的内涵与特征

2015年以来,“互联网+”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准确把握和理解其含义是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石。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文件(2015)中提到,“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2015)也提到,“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就是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模式和产业,促进经济新增长点的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未来我国“互联网+”的重点应是发展产业互联网。

中外学者就“互联网+”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宁家骏,2016;王立君,王保龙,宋元涛,2016)。“互联网+”的含义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要全面实现“互联网+传统行业”,传统行业可依靠“互联网+”完成产业升级,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推进产业发展(刘金婷,2015;Meng Y和Lai X,2016)。概括来说就是,“互联网+”的外在表征是“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的深层目的是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黄楚新,王丹,2015;赵振,2015;欧阳日辉,2015;邬贺铨,2015)。李海舰、田跃新和李文杰(2014)提出,互联网思维包括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和互联网经济三个层次,根据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必须进行再造,其方向是打造智慧型组织。周鸿铎(2015)认为,“互联网+”是有条件的,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的,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条件的行业或部门进入互联网。“互联网+”的实质就是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质就是加快实施我国各类产业的科学融合。具体来说,“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着三类产业的大融合,即互联网产业体系内的大融合,互联网产业与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大融合,互联网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以及其他具有连接条件的传统产业的大融合。

国外学者对于“互联网+”内涵的理解比较集中于对工业4.0的分析。Tang D(2016)认为,以工业4.0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在工业4.0下,将实现从资源要素投入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进行转变,结合新兴工业革命和工业4.0,推动新兴产业和智能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使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优化。随着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工业革命日益将网络虚拟和网络物理系统整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智能制造(Saldivar A A F et al.,2015;Wollschlaeger M,Sauter T和Jasperneite J,2017;Gon P M,2014)。

学术界对于“互联网+制造业”的内涵有很多观点。陈娟(2015)提出,客户是“互联网+制造业”的中心,大数据是“互联网+制造业”的基础,智能制造是“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李毅中(2016)提出,“互联网+制造业”中制造业应该是主体,“互联网+”是科学与经济的深度结合,是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黄阳华、林智和李萌(2015)将“互联网+”设定为新一轮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通用技术;常洁(2015)认为,“互联网+制造业”有六大特征,即全在线,全互联,实时化,个性化,智能化,生态化。(www.xing528.com)

在“互联网+制造业”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题,主要有互联网思维的认识深度和应用广度不够,在对“互联网+”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融合型技能人才和核心竞争力(张飒,2015;童有好,2015)。针对上述问题,有较多学者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机制和推进措施。于天琪(2015)认为,运用信息化的资源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旧思维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改造升级的关键;张洪国(2015)认为,推进“互联网+制造业”需要七大保障,即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产品和装备、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人才队伍;汤杰新、薛佩佩和唐德才(2016)围绕“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从生产方式角度探讨了三类制造产业和互联网融合方式,详细介绍了美、德、韩、日四国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政策,并且分析了2013年美、德、韩、日、中五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认为,中国在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进程中,应注重“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体制、培育“互联网+制造业”创新示范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正在成为新形势下促进生态文明与工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选择,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制造业智能、绿色、可持续、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全球政府和产业界的共识(秦业,张群,杜娟,2015)。

2.“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更加创新化,也更加智能化(金荣南,2016;朱蓉,2016)。金荣南(2016)认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信息透明,改变了传统制造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销售模式出现变化,制造业的生产决定因素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朱蓉(2016)认为,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组织创新、结构升级、创新方式变革;同时许多学者从价值链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互联网+制造业”对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重塑,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将共同创造、共同传递、共同分享(王喜文,2015a;王喜文,2015b;庄雷,周勤,赵天骄,2015);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机制会更加优化和高效(文芳,2015;金小谷,2015);对于工业生产的生命周期,“互联网+”也对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变(孙柏林,2016;陶永等,2016);陶永等(2016)分析了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基于“互联网+”制造业设计、制造与服务一体化的迫切需求,总结了全生命周期服务化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互联网+”协同制造的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与服务一体化发展思路。

在“互联网+”与制造业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路径上,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段淳林、闫济民(2015)和林婧(2016)认为,在“互联网+”这一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需要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以此提升竞争力;陈滢(2015)则认为,“互联网+制造业”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并以天津为例分析了“互联网+”制造业对现代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刘春芝和毕翼(2016)通过分析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的现状,认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必须与“互联网+”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集群的作用,多管齐下协同推进,以融合驱动创新发展,在原有产业生态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互联网+”制造业的内容进行了研究。肖斌和赖新峰(2015)认为,我国制造业应结合柔性化生产特征,扎实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品牌战略实施,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尽快出台“互联网+”创新政策和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范浙宁(2015)认为,在“互联网+制造业”时代,制造业的财务管理也需要同步创新,要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推进信息协同与共享,创新财务管理,加强完善财务内控;白小明(2016)认为河南省制造业推进“互联网+”政策,有助于加快“河南制造”向“河南智造”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