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借鉴相关经验的优化建议

借鉴相关经验的优化建议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重庆市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已达220余家,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1]。虽然目前重庆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和无锡、杭州等物联网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相比仍有所差距,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尤其表现在组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值得其他地区借鉴。目前我国南北车的产品已出口到六大洲约90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国际收入达144.1亿元,如表13-8所示。

借鉴相关经验的优化建议

1.国外:美国经验

作为全球科技的引领者,自从2008年IBM推出“智慧地球”概念后,美国政府和企业界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研究,而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2008)在《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把物联网列为六种关键技术之一。众多科技企业如微软、德州仪器等也积极加入物联网的产业链,强化核心技术,抢占标准建设制高点,希望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占有物联网领域的主导权。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到2016年,在美国仅为计算机和手机之外设备提供无线连接服务将为一些公司带来近10亿美元的收入。

这一切与美国政府的扶持政策是分不开的。2009年奥巴马政府颁布了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其中以物联网产业为代表之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便是其重要扶持对象。实际上,美国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法律保障。例如,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推出的《生物技术未来投资和扩展法案》,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推出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等。同时,美国政府得益于其一贯的传统,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提出要改革专利审查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此外,美国政府也擅长利用政府采购手段扶持企业发展。前者通过设置统一标准、强化处罚力度等措施有效减少创新成果被“山寨”的可能,降低自主创新的维权成本,且不易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后者则能够扩大市场需求,降低厂商预期利润的不确定性,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2.国内:重庆经验

早在2011年,重庆市就被列为全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试点城市。此后,长安、宗申等一批企业在物联网应用领域取得一定成果。2012年,国家物联网产业基地在重庆南岸茶园挂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重庆市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已达220余家,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1]。虽然目前重庆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和无锡杭州等物联网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相比仍有所差距,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尤其表现在组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是由市政府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和市属国有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总规模约800亿元。通过设置产业发展资金实现由“补贴投入”改为“股权投入”,可有效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变财政资金一次性使用为循环使用,通过市场可评估投资项目的主要绩效指标,政策性基金及其引入的社会资本可更精准地投向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因而真正实现了“可放大”、“可循环”、“可评估”及“可精准投向”四大目标。而且,改为“股权投入”后,产业引导基金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制设立,实行市场化运作,出资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基金管理人需要具有基金管理资质,且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因而可对投资项目进行更专业的调查、更严格的审核和全方位的日常监管。因此,相比于财政资金的补助和奖励等形式,重庆市的股权投资基金更有效地发挥了其对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扶持作用,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www.xing528.com)

3.其他产业:高铁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的相关研发工作,领先我国数十年。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我国通过产学研联盟,秉承“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次创新”的原则,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掌握了高铁的核心技术,使我国得以后来居上成为目前全世界高铁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国家之一。考虑到高铁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联网产业一样同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故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对于物联网产业发展有参考价值。其中,高铁产业的需求拉动政策对促进我国高铁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值得借鉴。

为促进高铁产业发展,政府以国产化政策为导向,积极培育国内市场,要求国产设备采购率达到80%以上。例如2009年6月,铁道部向南车招标采购共320列350km/h的CRH380A系列动车组,其国产率超过90%。同时,随着我国高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内高铁修建经验的不断积累,跨国经营得到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南北车的产品已出口到六大洲约90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国际收入达144.1亿元,如表13-8所示。在坚持“本土市场开发”和“高铁外交”的双重战略下,高铁产业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对我国高铁产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需求拉动效应,增强了高铁相关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动力,成为科技与市场需求“双轮”推动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表13-8 2010—2013年中国北、南车国际收入

资料来源:备受青睐的背后:中国制造如何拿下海外大单[N].北京青年报,2014-12-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