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理论随着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和企业组织变化而不断丰富。萨伊(Say J B,1963)认为,企业家是继土地、劳动、资本之后的第四生产要素。马歇尔(A.Marshall,1890)从组织角度分析企业家的功能,认为企业家的功能在于从把生产资源转变为成品这一“产品成熟化过程”中发现不均衡因素,给这一过程制定出更为经济合理的方向,并使之秩序化(即实现新的均衡),而且通过市场或在企业内部修正不均衡状态,以便更有效地改善整个经济结构中的资源分配情况。熊彼特(Schumpeter J A,1997)将企业家誉为经济增长的国王,认为正是企业家把各种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并通过不断地创新、改变其组合方式带来了经济增长。奈特(Knight F H,1965)认为由于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尤其是难以预测的不确定。企业家凭借自己的能力在那些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中进行决策并承担商业风险,从而把可靠性(有保证的契约收入)提供给企业职工。钱德勒(1987)也强调了美国大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家个人能力在捕捉市场机会和进行组织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卡森(Casson M,1982)构造了企业家市场均衡模型来研究企业家角色功能,认为企业家是专门就稀缺资源的配置做出判断的人,企业家阶层可以凭借其优于一般人的信息优势和能力优势,来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和判断,从而利用企业组织来明显降低交易费用。Kor Y Y和Mahoney J T(2005)认为企业家配置资源的能力对企业绩效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学术界对企业家的认识和论述各异,但在企业家的本质作用看法上却大体相同,即企业家资源在本质上一直被认定为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源泉。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灵魂,其内在的特殊性人力资本是智能服务企业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智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初期,企业家通过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作用超过单纯的技术创新,有利于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要素整合主体重构,改善我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中的不利地位,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家与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具有如下本质的差异,一是前者为一揽子要素支配者,后者大多为专项知识、技术要素的支配者;二是前者为报酬不确定条件下的谋取利益者,后者大多为在报酬确定条件下的谋取利益者;三是前者主要从事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具有洞察、捕捉、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后者主要从事单纯的技术研发;四是前者的知识以“Know How”为主,后者的知识以“Know What”为主;五是前者的人力资本较难估计,通常需经市场检验后才被社会认可,后者的人力资本较易通过学历、学位、职称等显性信号来估计,并被社会认可。[12]可见,企业家是企业财富创造活动的领导者,是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因而要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依托培训机构和大型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家开展分领域、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着重培养和提高企业家创新发展、决策管理、资本运作、市场开拓和国际竞争能力。构建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和联系服务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高水平职业经理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完善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建设,打造产业性和区域性企业家联盟。适时举办“商界精英”大会,邀请世界500强企业家参加,打造国际化企业家交流平台,拓宽企业家国际合作渠道,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企业家。(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