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智能服务产业核心技术突破

推动智能服务产业核心技术突破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8]2.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2016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度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预计,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积极跟踪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原创性重大关键核心智能技术,推进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新一代智能技术与各行业的广泛深度融合。

1.推进大数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提高

大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市场优势,大数据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互联网创新企业和创新应用,为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7]但是,我国在新型计算平台、分布式计算架构、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呈现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且大数据应用水平也不高,因而大数据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图5-2 大数据产业链

图5-2为大数据产业链。围绕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发掘、展现、应用等环节,我国可采取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基于开源社区的开放创新模式,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数据实时在线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图像语音视频数据智能分析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技术体系。我国政府应积极支持大型通用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软件、大数据分析发掘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等软件产品和海量数据存储设备、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发展,带动芯片、操作系统等信息技术核心基础产品发展,打造较为健全的大数据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与重点行业领域业务流程及数据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积极探索创新协作共赢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跟踪发展云存储、云操作系统、云数据库、云平台软件、容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移动终端云计算操作系统、容器封装和应用虚拟化、大规模分布式存储系统、大型数据库、大数据处理等平台与中间件技术应用,不断完善大数据产业链。[8]

2.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www.xing528.com)

2016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度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7月,国务院又下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以预计,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人工智能产业链如图5-3所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基础。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自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综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初步具备跨越发展的能力,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逐步进入实际应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仍存在差距,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9]

图5-3 人工智能产业链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对智能服务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部署要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以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突破图形处理器等核心硬件,研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壮大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硬件产业。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布局产业链高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攻克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专用传感器,完善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以及安全使用标准。研制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跟踪动态环境建模、三维图像加速、自然人机交互、网络分布式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强信息处理、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信息处理系统的集成。加大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动漫、医疗保健、服装定制、汽车制造、教育、购物等领域的应用,开发不同的应用场景,制作多样化的内容,不断支撑企业级和消费级的VR应用,探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虚拟现实终端产品。研制和推广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等特种智能机器人,建立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和安全规则[10][11],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

3.加快智能装备和智能终端产品的发展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分析,大力丰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加大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工业智能制造装备研发投入,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加快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发展,优化提升智能终端产品质量,加快培育智能无人汽车、智能无人机、智能无人船舶等智能无人系统,推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大力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等方面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智能服务基础产业的支撑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