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分享

浙江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分享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省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光伏及新能源装备、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医疗设备等十大领域,实施“百千万”智能化新产品开发计划,加快组织研发一批新产品,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特色基地和高新园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此外,加大全省以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系统、智能测控装备与系统、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服务等领域为重点的智能制造

浙江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分享

1.浙江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发展现状

(1)智能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全面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带宽、提高网速,扩大通信管网、无线基站、各级机房等设施的覆盖面;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无线网络服务开放共享。截至2015年12月,浙江省网民规模达到359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5.3%;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531.5M,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互联网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光缆线路长度位居全国第二,省际出口带宽快速增长,4G网络建设规模发展。互联网产业能力持续提升,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居全国首位。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逐步成为智能制造的关键应用基础设施,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更安全的网络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物联网在交通物流、城市生态、社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初步实现。如表4-7所示,浙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由2011年的63.51提高到2015年98.84,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浙江的基础环境指数由2011年的65.90提高到2015年的91.64,智能制造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全面提升。

表4-7 浙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2011—2015)

注:①括号内为浙江在全国的排序。②2016年8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15年度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2)智能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关键性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将有利于制造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浙江省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光伏及新能源装备、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医疗设备等十大领域,实施“百千万”智能化新产品开发计划,加快组织研发一批新产品,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特色基地和高新园区。截至2017年2月,浙江省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3家,位居全国第四,其中装备制造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9家,尤其是万向集团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连续11年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获得优秀,成为国家发改委表彰的“功勋企业技术中心”,全国仅3家企业技术中心获得此项殊荣。

(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长势头强劲。高端装备支撑基础扎实,201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8%,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增长21.2%。一是装备自主化迈上新台阶。目前,浙江省一大批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产品取得标志性突破,如卧龙集团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智能输电关键配套设备、日发精机的高速龙门五轴加工数控中心、明峰医疗的PET/CT等一批高端智能装备研制成功,相关技术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重大工程中已替代进口产品。此外,浙江省数控机床环保装备、智能仪器仪表、DCS控制系统、机器人关键技术RV减速机等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列,涌现了一批行业“单项冠军”。二是“机器换人”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浙江省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每年组织实施省级百项“机器换人”示范项目,以块状经济为重点,实施区域性行业“机器换人”试点示范。2016年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达4.2万台,占全国的12%左右,居全国第一位。机器人的大量应用拉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加速发展,浙江省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水平全国领先。[8]三是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浙江省以现代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为突破口,围绕做强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装备、船舶装备、现代环保装备、智慧医疗等9条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领域产业链,部署了60多家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配套实施首台(套)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并推广应用了近100项首台(套)产品及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共申请发明专利200多项。其中新能源汽车方面,全省先后创建了17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明显成效。

(4)制造产业智能化改造全面推进。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制造”为趋势的新工业革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浙江省制造业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智能制造体现为互联、集成、数据、智慧,是通过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的实现,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驱动制造业转型。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浙江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行动方案(2015—2017)》实施,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积极开发智能化成套装备和产品。2015年,全省企业数控化率达到40%以上的地区达到55个,占参与评估地区的55.56%,比2014年增加24个地区;从机器联网指标来看,2015年全省机器联网率达到27.79%,比2014增加9.87个百分点,智能制造模式不断得到深化应用。2016年,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量同比增长20.80%,重点制造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机联网率分别达到53.07%、31.68%,处于全国领先地位,[9]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5)智能制造转型支撑平台初步形成。一是加快推进省级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以来,围绕信息、时尚、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和部分历史经典产业,建立了省、市、县、特色小镇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按照打造集聚高端发展要素、特而强、精而美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产业发展平台要求,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目前,省政府已公布两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其中装备制造业类特色小镇16家,涉及太阳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投资将超过800亿元,入驻企业累计超过百家,引进“新四军”(以浙大为代表的高校系、阿里巴巴IPO后出来创业的阿里系、以“千人计划”人才为代表的海归系,以及创二代、新生代为代表的浙商系)创业人才近千余人。二是开展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目前,浙江省已建有乐清工业电气宁波装备制造业、新昌轴承、舟山船舶修造等4家装备制造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此外,加大全省以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系统、智能测控装备与系统、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服务等领域为重点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培育建设力度。至今已创建10多家,主要涉及增材制造、机器人、医疗装备、物流装备等领域,积极推进全省智能制造集聚化、差异化发展。

2.浙江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发展的经验总结

(1)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一是加强科学规划。在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后,浙江省政府及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浙江省行动纲要》,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强省建设的主攻方向。同时,制定并印发了《浙江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行动方案(2015—2017)》、《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10],明确了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为浙江省推进智能制造设定了明确的发展路径。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浙江主动对接国家智能制造相关战略、规划,争取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智能制造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浙江依托政策的先发优势,加大了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投入力度,从而促进了智能制造的发展。

(2)开展试点示范,引领制造业产品和装备智能化变革。一是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近年来,在工信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大力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浙江中控、宁波吉利汽车、舜宇集团有限公司、卧龙电气、巨石集团、浙江瑞明、浙江天能、杭州老板电器等20项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累计获得国家扶持资金4.9亿元,在全国位居前列。截至目前,20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80%的项目已经投产。其中,浙江中控携手神华宁煤共同建设的“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已于2016年底顺利投产,这是国内首例百万吨级烯烃生产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将实现国产DCS在百万吨级乙烯装置上的首套使用,该项目还承担着国家37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自主国产化任务。二是积极开展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共确定6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平台)、16项省级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和17项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试点示范项目,推动行业和区域智能制造水平提升。[11]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引导企业在设计、研发、制造、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智能化改造。

(3)坚持多措并举,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统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技术改造专项、中小企业基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重点支持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装备、流程管理、物流配送能源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企业两化融合迈向集成应用的新阶段。目前,信息通信技术正在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协同应用转变,从局部流程优化向全业务流程再造转变,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生产方式转变。通过“产品换代”(实现产品和装备的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机器换人”(用智能化的机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取代人工)、“制造换法”(构建车间级机器互联的无人车间、企业级机器互联的智能工厂,推广绿色安全制造技术)、“电商换市”(运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技术拓展新市场)、“商务换型”(推进云服务、云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商业模式的应用)、“管理换脑”(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在智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一体化管控和科学化决策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了浙江省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全面推进。

(4)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新业态和新模式。智能工厂(离散、流程行业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引领智能制造的重要模式,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向扁平化、开放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智能物流、智能健康、智能教育等智能应用服务快速发展,服务效能明显提升。通过制造业“互联网+”行动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一是制定“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计划,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网络化制造等新型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二是组织实施机电一体化产业“互联网+”推广应用计划,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三是加快推进不同环节的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的建设。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对全省80万家中小微企业全覆盖。四是积极培育云工程与云服务产业。以10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为依托,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

(5)夯实产业基础,增强浙江智造转型的支撑服务能力。一是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成立浙江省智能制造标准联盟,制定和印发《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针对智能制造横跨行业数量多、涉及企业广、缺乏统一评价标准这一问题,率先在国内围绕流程性制造、离散型制造、个性化订制等五种智能制造模式中智能制造的关键因素制定评价标准,并于2016年正式发布,获得企业广泛认可。二是完善智能制造推进服务体系。第三方服务体系是“智能制造转型”的活力之源,针对中介机构起步晚、底子薄、市场不规范的现状,制定实施了《浙江省工业信息工程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方案》,建立12家工业信息工程升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为轻工、纺织、医化、电子等行业提供智能制造和“云网端”一体化智慧工厂解决方案,以及工程总承办服务;培育了16家首批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强智能制造转型的技术支撑和应用对接。同时,重点培育工程技术服务公司近百家,分行业成立智能制造应用推进指导组,分地区、分步骤实施智能制造推进计划,为制造业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智能制造改造实施服务。三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石墨烯”、“燃气涡轮机械”、“数字化诊疗设备”、“工业大数据””等关键性技术领域,创建了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培育指导和服务,鼓励和支持杭州、宁波等有条件、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培育建设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撑,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6)重视人才引育,加强智能制造发展的人力资源建设。随着新技术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开放,浙江创新创业的主体从小众走向大众。浙江是电商汇聚的创业之都,阿里巴巴的存在又给浙江的创客增加了互联网的标签;同时,浙江大学等高校源源不断输送创业创新人才,以及浙江火热的资本市场,也让越来越多的浙商成为创业投资群体,把浙江的“借贷文化”转变为“投资文化”,为浙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不懈的动力。[12]例如,宁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建成了国内首个众创空间综合体以及浙江省首个创新设计众创空间,登记在册的创客达5300多名,创业导师600多人,众创、众筹、众包在宁波渐成常态。目前,宁波已集聚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累计引进33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97个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创新型初创企业累计已达6982家,创新创业型企业已经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13]为推进智能制造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3.浙江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障碍

浙江产业智能转型先行先试,为我国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积累了经验。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浙江省发展工业4.0的基础依然薄弱,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存在四大障碍。(www.xing528.com)

(1)统一的标准体系未形成,大规模普及有障碍。德国工业4.0提出了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集成是形成和提升智能服务能力的关键。浙江省与智能服务相关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的发展路径不够清晰,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厂商的产品兼容性较差,集成难度高。

(2)核心关键智能技术较缺乏,自主创新有障碍。目前浙江省制造业大多数尚处于工业1.0、2.0时代,只有少数企业处于3.0或3.0初期,很多企业的智能化管理还处于起步时期,一些重要装备和制造过程中尚未掌握系统设计与核心制造技术,制约了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

(3)公共智能基础设施较滞后,系统集成有障碍。尽管浙江省电子商务、软件外包、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但信息网络仍然存在公共基础设施定位不明确、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应用服务不够丰富、技术原创能力不足、发展环境不完善等问题,亟须从供给角度为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

(4)专业智能服务人才较稀缺,持续发展有障碍。智能服务产业与机器人自身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能够独立操作各种智能机器人的工人、维修机器的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其催生的新兴产业也需要大量具备操控技能的劳动力。因此,随着浙江省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智能服务人才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

【注释】

[1]“互联网+制造”颠覆传统模式 智能制造为时不远,http://www.robot-china.com.

[2]赵建国.建设制造业强国,靠什么赢得未来?[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5-07-22.

[3]阳建等.中国如何抢占工业4.0先机[N].中国贸易报,2016-08-04.

[4]秦业.“互联网+制造业”构筑我国智能制造新图景[N].人民邮电报,2015-06-29.

[5]看美国、德国、日本是怎么打造“智慧工厂”的?http//www.360doc.com.

[6]黄烨菁等.印度IT服务外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价值链为视角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4(5):81-86.

[7]滕畅念.富士康2亿美元入股印度电商Snapdeal,http://tech.163.com.

[8]浙江,打造两化深度融合升级版[J].信息化建设,2017(8):10-13.

[9]徐文.浙江:“融合”打造制造业新生态[N].中国电子报,2017-05-23.

[10]施翼,钟蓓.智能智造 智慧应用[N].浙江日报,2017-10-11.

[11]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新理念 新动能 新结构——浙江工业和信息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速[N].浙江日报,2017-01-04.

[12]浙江崛起创新创业“新四军”,http://zqb.cyol.com.

[13]《宁波经济(财经视点)》.智慧城市:从应用到众创[J].宁波经济,2016(7):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