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智能服务产业基础扎实,行业门类齐全,优质企业较多,形成了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引领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物联网、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突飞猛进。
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迅猛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智能装备制造业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智能制造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整体规模持续扩大。从2010年到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56883.25亿元增加到379849.07亿元,年均增速为19.35%,我国装备制造业呈逐年攀升态势,在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3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1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品发展迅速,在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二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注重研发,着力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从2010年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从2285亿元增加到5628亿元,年均增速为19.74%;R&D人员人数从102万人增加到207万人,年均增速为15.21%;有效发明专利数从7.77万件增加到39.79万件。[15]装备自主化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我国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是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2010年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从2010年的7802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0705.0亿美元,但在2015年有所下降,从2010年到2015年出口规模增加了35.74%,贸易竞争力指数从0.1736提高到2015年的0.2163,出口竞争优势持续增强,如表3-7所示。智能制造装备产品在出口比重的增加,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表3-7 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关键智能制造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高端制造装备的关键技术缺失,对外依存度高。因此,我国要进一步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加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力度,创新研发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不断提高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
2.电子信息制造业蓬勃发展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支柱性、先导性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新兴领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呈现蓬勃发展。
一是整体规模快速攀升。从2010年到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从4.17万家增加到6.08万家,主营业务收入从6.4万亿增加到11.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从1.4万亿增加到4.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2%[16],如图3-2所示。电子信息产业的增幅远超同期工业平均水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其对传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渗透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图3-2 2010—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工信部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注重研发投入创新,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据统计,在2016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5家,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的企业有9家[17];我国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总量从2010年的110万件增加到2016年的361.4万件,且201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26万件,占总量的62.53%。2016年我国递交的PCT专利申请达4.31万件,其中,中兴通讯以4123件专利申请居于榜首,华为公司以3692件申请位居第二[18],研发创新成效显著。
三是国际竞争力增强但有波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有波动,如表3-8所示,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10128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3302亿美元,又下降到2016年的12245亿美元;出口额从2010年的5912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897亿美元,又下降到2016年的7210亿美元。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2010年的0.1675提高到2015年的0.1936,又下降到2016年的0.1776。但贸易方式有所优化,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比从2010年的16.5%提高到2016年的28.5%。
表3-8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工信部,http://www.miit.gov.cn.
四是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宽带接入实现从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向光纤入户(FTTH)的跨越,移动通信实现从3G向4G的升级。新增七个国家级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网间互通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中国铁塔公司成立,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迈向新高度。
五是信息产业支撑引领作用全面凸显。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两化融合水平稳步提升,互联网对经济社会促进作用逐步显现。2015年网络零售交易额达3.88万亿元,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平台,成为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渠道、新推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远程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加速经济社会运行模式深度变革。(www.xing528.com)
但是,从全球分工来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下游和低端行列,自主产业生态尚未形成,大而不强;新兴增长点尚未形成市场规模,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尚未形成市场规模;工业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还有待提高;部分关键环节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国内宏观环境的不断变革,传统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外资企业正加快向外转移,例如,三星电子加大对越南的投资力度,富士康集团将投资重心转向印度,金仁宝集团将PC和光电产品生产线转移至越南和泰国,松下、夏普、大金工业、TDK等日本企业纷纷将在我国的产能向本土回迁。因此,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3.物联网产业规模和应用持续扩大
物联网是智能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自动控制软件和感知硬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即“一硬、一软、一网、一台”成为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新四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将物品的信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物品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9]。该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Labs)提出的网络无线射频识别系统,正式提出是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目前,物联网产业已被公认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前瞻布局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2009年以来,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得到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作为物联网技术的主导和先行国之一,美国在物联网产业上的优势正在加强与扩大,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提升了美国的创新能力,物联网已经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测、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使用。日本继2009年8月的“e-Japan”、“u-Japan”之后,提出了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害应对等方面的应用。欧盟执委会于2009年6月18日发表了“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设想,并计划于2011—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加强研发力度,同时出资3亿欧元,专门支持物联网相关公司合作短期项目建设。韩国通信委员会在2009年10月13日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提出了“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并于2010年陆续出台了推动RFID发展的相关政策[20]。我国在物联网产业发展方面也不甘落后,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2010年物联网被列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陆续推出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将物联网产业作为“十二五”大力发展和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847.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500亿元,年均增速为32.35%,预计2020年为18300亿元,如表3-9所示。物联网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并呈现如下特点和优势。[21]
表3-9 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①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物联网研究中心。
②2011—2020年的数据来源于物联网产业投资分析报告,http://data.chinabaogao.com.,其中2016年和2020年为预测值。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和引导,制定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中科院传感网研究中心视察时提出了“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工信部还与江苏省政府签订《关于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合作协议》,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应用示范等方面支持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具体来讲,①加强科学规划。2010年物联网被列为新兴战略性产业,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等地陆续推出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如江苏制定出台《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性、纲领性文件;广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促进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广东的行动方案》等,推动物联网产业科学发展。②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助、奖励、项目等方式加大扶持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企业的培育、先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的推进等,促进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和物联网技术瓶颈的突破。③注重服务体系构建。例如,在江苏,通过专项资金等支持建立了无锡物联网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国家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南京无线通信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苏州数据服务及融合通信技术服务平台等一批技术和产业服务平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等联合举办中国(无锡)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和相关论坛,推进物联网领域的交流和合作[22]。
二是依托整合优质资源,集聚研究开发机构。据统计,2010年全国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物联网专业的高校共27所。这些高校不仅为产业发展培育人才,而且还积极整合资源建立物联网研究开发机构。以江苏为例,江苏以无锡为核心,与中科院共建的“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吸引中科院系统与物联网相关的微电子所、上海微系统所等15个研究机构进驻无锡;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设立物联网研发机构;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及国家广电总局等也在江苏设立物联网技术实验室、物联网研究院或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等,进行传感网与通信网的融合研究和应用研究[23]。截至2012年9月,江苏物联网研究开发的机构有近百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8家;研发人员超万人,研发成果不断涌现。仅无锡地区,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该地区专利授权和申请数分别为571件和7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3件,申请374件;牵头或参与编制各类标准40项[24]。
三是依托区域合理布局,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例如,江苏以“一个产业核心区、两个产业支撑区、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的思路发展物联网产业。[25]即以无锡为产业核心区,重点建设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和信息服务园,成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基地;以苏州、南京为产业支撑区,其中苏州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优势,加强与全省的产业发展协同;而南京则以中国软件名城为载体,利用软件、无线通信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无线通信产品集群。又如,广东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凸显产业聚集效应。广东的物联网企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佛山等地。通过省市共建,广东已形成了广州RFID芯片、传感器、新一代无线网络等物联网产品研发产业基地,东莞物联网创新、智能制造、智慧应用产业基地,佛山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基地,惠州物联网终端及应用产业基地,顺德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云浮三网融合基地等物联网新兴产业基地。整体产业链分工细致、供应链较长、配套相对完整。
四是依托应用示范项目,扩大市场需求规模。随着物联网理念的深入人心,物联网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智能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如图3-3所示,从产业结构上将物联网可以分为物联网制造业和物联网服务业,物联网制造业以感知端设备制造业为主,感知端设备属于高智能、高精密化仪器,它的发展离不开集成电路、新材料、微能源、嵌入式系统、微纳器件等基础产业的支撑。信息产业、网络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都是物联网制造业的相关组成部分,尤其是信息产业,它的发展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物联网服务业主要包括物联网应用服务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具体来讲,我国物联网应用日益广泛,围绕智能农业、智能节能环保、智能交通物流、智能家居安防、智能医护、智能矿山等重点领域进行顶层设计,以应用为牵引,大力推进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市场需求和应用日益增多。
图3-3 物联网产业分类
资料来源:《物联网》,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编著。
目前,物联网产业应用前景广阔,已被公认是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但是,潜在的发展空间要转化为现实的市场尚需较长时间的培育,且市场化机制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较少和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等都制约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更快发展。为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至少应从四方面改进。一是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的、完整的标准体系。二是以市场为驱动,创新研发和经营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物联网发展从技术驱动转向应用、市场驱动,鼓励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探索培育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出可盈利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三是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应用示范,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加强广泛协作、协同创新,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和完善“设备制造商+通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终端用户”商业运营模式,拓宽物联网产业化的实现路径。四是培养和引进物联网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通过聚集一批高层次物联网专业人才和研发机构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而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4.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的日益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对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发展速度呈井喷之势。据表3-10所示,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2009年为3.7万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3.4万亿元、2015年的16.4万亿元,在2016年达到22.97万亿元,从2010年 到2016年年均发 展速 度为31.22%;网上零售发展迅猛,从2010年的513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1556亿元,年均增速为46.90%,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3%提高到2016年12.6%。
表3-10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工信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e.gov.cn.中国统计年鉴。
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电子商务功能的优化,而移动互联网在信息交互维度、实时性、实地性、多样性等方面的优势又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推广应用,企业日益重视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企业的互联网使用以及宽带接入已全面普及,2016年分别达到95.6%和93.7%,企业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达到45.3%和45.6%。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化和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并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对我国海外市场的拓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外贸企业已经开始应用电子商务开拓海外市场。[26]进口贸易中的电商渗透率持续增长,2015年,进口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9000亿元,增长率为38.5%,渗透率达8.6%。
但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例如,电子商务的信息网络支撑能力,尚存在着区域和城乡信息网络发展的不平衡、信息安全的隐患较大、产品质量的监管机制不全、物流配送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已成为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条件下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对智能服务产业发展影响重大。为此,我国应通过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运营的政策法律环境,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普及,加大电子商务人才特别是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
此外,我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对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产生重要影响,大数据已被认为是国家和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颁布,我国大数据产业得到高度重视,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都先后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或实施计划,例如,广东省的《广东省大数据发展规划(2015—2020)》、浙江省的《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江苏省的《江苏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等,开始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等,并已初见成效。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16年我国数据服务产业规模达202.9亿元,预测202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0700亿元[27],可见,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潜力巨大。但是,我国大数据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大数据产业的支撑能力、网络和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关键技术及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挑战和问题,亟待解决。大数据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