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智能(BI,Business Intelligence)概念最初由Gartner公司于1996年提出,Gartner公司将商务智能定义为:商务智能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BI是对商业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过程,其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促使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10]商务智能系统一般由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涉及软件、硬件、咨询服务、管理及应用。
近年来,商务智能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增长较快。据统计,全球商务智能市场规模2008年约为78亿美元,预计2017年全球BI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其中,中国商务智能市场规模占比将超过12%。根据麦肯锡调查,商务智能在美国医疗行业每年能提高0.7%的生产力,创造约3000亿美元的价值;在欧洲公共管理部门,每年能提高0.5%的生产力,创造2500亿欧元的价值;在美国零售业,每年能提高0.5%~1.0%的生产力和60%的净利率。[11]因此,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B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商务智能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商务智能市场的发展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12],即:传统BI阶段、大数据BI阶段和智能BI阶段。目前,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这三个阶段处在并行发展时期。其中,传统BI主要的作用是实现了企业的数字化办公和企业内部的数据整合,不涉及数据分析,以报表自动化展现为主;大数据BI是指伴随大数据技术的发展,BI能够为企业与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应用范围拓展至外部市场;智能BI是指企业数据量进一步扩大,且存在大量非结构化数据,BI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并将覆盖领域拓展至全行业数据。
纵观国内外商务智能市场,由于企业在构建高度智能化的BI系统时,在智能化创新方面遭遇技术等方面的瓶颈,商务智能的发展尚落后于企业需求。实际上,尽管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发展迅速,但企业构建高度智能化的BI系统来对业务、人员和数据实现更智能、更便捷的交互和管理时,仍存在技术不完善和方法论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商务智能市场的更快发展。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商务智能(BI)市场,我国商务智能(BI)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3]。
一是国产商务智能系统在功能上还很不完善,与国外软、硬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据统计,国产商务智能系统在应用过程中的失败率达到七成以上。(www.xing528.com)
二是国内商务智能服务商构建商务智能系统的理念、方法论和算法尚未成熟,与国外尚有很大差距。商务智能系统最核心的部分是商务智能模型,目前尽管国内应用商务智能系统的企业数量正在逐步增加,但是应用程度参差不齐,很多企业商务智能应用基础比较薄弱,商务智能系统依旧停留在传统报表展现阶段;也有部分企业直接引用国外先进的商务智能模型,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差别,很多国外先进的商务智能模型在一些国内企业也不能正常地运转,而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则是我国商务智能突破发展的关键瓶颈。
三是国内成熟的、专业的商务智能专家较少,咨询顾问缺乏,销售渠道有待建立。目前,多数商务智能厂商是通过分公司或办事处来销售的,而未来国内制造业企业多数需要本地化服务,管理咨询模式需要改进,专业人才亟须培养。
四是国内商务智能系统的应用缺乏管理和监管。国内某些公司仅少数成员才能够享有商务智能系统使用权限,商务智能系统还不能真正做到“平民化”,而且部分企业的管理者没有理解商务智能系统的真正含义,依旧习惯于从主观出发来做决策,而没有通过商务智能系统去做决策和管理,这也导致了部分企业把商务智能做成了装饰工程。
随着物联网、移动商务、区块链、智能技术等发展,商务智能市场前景广阔,全球企业以及BI服务商在BI领域的投入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我国要充分重视商务智能市场,从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能力提升、重视人才外引内培、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推进我国智能商务市场发展,以更好地满足我国企业的需求,从而促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