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推—拉理论,构建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模型,如图2-3所示。从根本上讲,驱动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可分为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两大类。推力因素从微观主体企业来讲,至少有三个因素,其一,技术创新。微观主体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通过持续研发和技术创新,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产品的智能化和智能服务的实现也是一部分企业的目标。其二,机器换人。机器换人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劳工缺口,而且还可推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产业发展。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东莞的工厂订单下降,同时面临“劳工荒”的问题。当地政府推行“机器换人”政策,从2014年到2016年,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三年支持企业实行自动化改造。据报道,到2015年4月,东莞“机器换人”应用项目达500多个,投资金额达42亿元人民币,已减少企业员工3万多人。[14]这对于劳工缺口高达10万人的东莞劳工荒而言,无疑有着一定的缓解作用,而且“机器换人”产生了“减员增效”的双重效果。可见,随着部分地方劳动力短缺严重,对智能制造装备(含机器人)的需求日渐增加,倒逼智能装备技术的突破和国产化,而机器换人也推动了“中国智造”和服务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其三,转型升级。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趋紧,企业转型迫在眉睫,而智能服务产业无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图2-3 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www.xing528.com)
拉力因素则可从市场和政府视角来考虑,至少存在如下三个因素。其一,市场需求的多样性。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表现出多样性、个性化、质量化、多变性等特征和趋势。企业必须采用信息网络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改进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不断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并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和消费者需求潜力,保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智能服务产业则是顺应消费者需求而产生的。其二,服务智能化。由于智能服务产业可以自动辨识用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并且主动、高效、安全、绿色地满足其需求服务,这不仅仅是传递和反馈数据,更是系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感知和主动、深入的辨识,因此,智能服务产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瞻领域及先进方向,也是推动我国服务业从低端向高端升级的重要途径。其三,政府激励政策。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4.0的推进,智能服务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和战略性产业,得到政府的高端重视,因而政府会采取政府补助、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智能服务产业的发展。
可见,通过推—拉理论,可以构建一个由内生动力机制和外生动力机制组成的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推动我国智能服务产业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