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联合组织与协调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联合组织与协调问题分析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企业中,经营者往往就是最大的股东。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表现为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反应及时,可合理调度和配置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出于这种原因,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原因而参加了联合组织,缺乏协调性。世界各国一般通过法律、法规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大企业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有政策优惠,同等条件下,大型企业可以比中小企业优先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联合组织与协调问题分析

1.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

(1)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往往统一。

中小企业中,经营者往往就是最大的股东。自己出资,自已经营,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决策灵活及时,经营目标明确和强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优势,经营者目标与股东利益取得一致,这种一致的目标使企业不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来对经营者实行监督控制和激励,财务管理可以在保证管理者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公司在经营上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资金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公司的良性发展。

(2)经营多属于负完全责任的个人经营。

企业的经营决策主要依靠领导人自己对市场的直观把握,因此企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能力。其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有权力、善独裁;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内在的激励机制,较少存在经营者的“代理成本”,经营者具有机动性,成本意识,担当风险的勇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开拓精神。

(3)初始资本投入有限,资本积累能力较弱。

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向亲朋好友借款,主要为内源型融资,资本额少,加上外部融资能力的限制,尤其是银行贷款难,使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资本增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据有关统计,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原始资本都来自个人积累、家庭成员或朋友,资本来源比较单一。而在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水平一般低于大企业,利润增长缓慢,内部资本积累能力较弱。

(4)具有经营机制方面的灵活性和易变性。

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表现为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反应及时,可合理调度和配置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如在中小企业密集的浙江省就表现为主导产品突出、专业化程高、管理成本低,在大环境相对萧条时期,能加快调整步伐,适应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

(5)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多容易进入和被效仿,所以在扩大其产业市场时,许多新的竞争对手会参与进来,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而中小企业自身弱小,很难禁得起时常波动的冲击。出于这种原因,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原因而参加了联合组织,缺乏协调性。因此表现为经营者常常为避免竞争而寻找出路,在质量、性能、设计上搞差别化,避开价格竞争,力求实现不完全竞争。

(6)受环境变化刺激或冲击大。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一般缺乏大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资本金少,产品品种少,顾客面窄,常常依赖于某一种产品和技术,因而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和压力就会增大,许多中小企业因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政策的压力而破产。

(7)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特点的区别。

大企业的财务部门设置比较大,财务人员多,分工细化,例如有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资金划拨,税务会计,报表会计等,人员职责和工作流程相对规范;而中小企业财务部门人员设置简单,财务人员身兼报税、记账、工资核算等多种工作,财务工作更多地注重记账会计核算,而对财务报表分析等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工作职责和分工不够明确。

2.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各国一般通过法律、法规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中小企业基本法是关于国家扶持和管理中小企业的根本法和母法,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小企业的性质、定义、中小企业的立法原则、管理机构的设立及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扶持中小企业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支持领域与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规定。中小企业基本法是政府管理和扶持中小企业的依据,是立法机关制定中小企业某一方面的专门法规的依据,也是政府行政部门制定中小企业具体政策和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计划与方案的根本依据。但目前,我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中小企业扶持法,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规范中,且主要侧重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很少有对中小企业弱者地位保护的规定。因此,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法律环境确实不容乐观。

多年来,我国政府在政策体系上主要是重点扶持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对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倾向于大型企业。大企业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有政策优惠,同等条件下,大型企业可以比中小企业优先得到贷款。相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总数和工业总产值都占全国产业的绝大部分,但贷款规模却占全国信贷总额很小的份额。

我国目前也没有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银行参与、企业化运作为主要形式的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担保服务体系,而作为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主力军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及由城市信用社联合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又不够完善,没有得到应有的改革和发展。政府支持不到位,银行参与积极性不高,其他形式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渠道发育不成熟和不完善,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所处的金融环境确实令人担忧。

溯其根源,我国长期以来是按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等对企业分类,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政策待遇和管理措施,很少将包容不同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的中小企业作为单独的企业类别,在政策法律上做专门调整。事实上,我国在政策上经常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近年来存在着一种单纯强调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的倾向,“抓大放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理解为“放弃”而不是“放活”小企业,目前政府为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的任务而使政策和资源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因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更为突出。

(2)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筹融资能力差。

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据统计,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渠道获得的资金,占中小企业融资总量的90%以上,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不足10%。虽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的渠道并不畅通,据2004年8月10日《金融时报》消息报道,2004年,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紧缩之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更加凸显。据统计显示,2004年3月,全国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新增人民币贷款79.9亿元,4月份骤降为9.73亿元。可见,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当我国的经济成分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时,各个不同的经济主体在融资中应占据不同位置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不对称性、信贷结构与需求的不对称性就日益显露出来,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在融资体制中自然处于不利地位。银行从节约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的“经济性”出发,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农村信用社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但是,由于它们自身发展问题没有解决,以及整体实力、知名度、业务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约束,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竞争仍处于较弱的位置,相当部分的机构面临亏损和支付风险的压力。同时,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度加大,融资成本增加,遏制了企业贷款需求的欲望。近年来,我国虽然建立一些中介机构,但是,由于有实力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中介服务机构为了自身利益随意制定标准、增加收费项目,反担保手续过于严格,借款人必须具备合法、有效、足额、能变现的反担保能力方可得到担保公司出具的担保,造成贷款手续烦琐、时间过长、综合费用过高,加重了企业负担,甚至超越了企业的承受能力。从社会中介的担保功能发挥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贷款,必须要有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或担保,这样才会提高贷款的成功率,取得银行的信任,而在这一问题上,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产规模的限制,往往需要社会中介担保机构的大力支持,但是能够起到这一作用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各级政府虽然组建了一些信用担保机构,但由于规模较小,资金势力弱,远远满足不了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另外,由于担保公司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在风险防范和服务中小企业之间很难平衡,造成开展业务过于谨慎,审批条件过于苛刻,审批过程长等问题,未被广大中小企业所接受,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导致筹集资金的困难。首先是企业的信用障碍问题。从经济交易角度来看,良好的信用是经济交易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赖以繁荣发展的基础。经济交易过程中信用的缺失,一方面源于我国长期公有制条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淡化了人们之间进行经济交易所必须具有的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又忽视了信用问题对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样,在整个社会都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的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也比较严重。一些企业信用观念不强,诚信度不够,有些企业想方设法逃避债务,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在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方面不到位,财务透明度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的随意性大、真实性差、财务资料不齐全,有些企业甚至设置几套账、账外账,财务报表可信度差,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比较严重,银行就很难准确把握其真实情况,致使银企之间难以建立信任,贷款也就无从谈起。另外,处于发展和创业中的中小企业,通常不具备较大资产规模,也不具备良好的历史经营业绩记录和银行认可的担保和抵押,在资信评级中一般不能获得较高的资信等级。而且由于银行要求抵押的资产是房屋、土地或大型固定资产,而中小企业受规模的限制,又往往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再加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更加导致筹资困难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产权障碍,像城镇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多数是由地方政府出面,以财政出一点、主管部门出一点、地方上效益好的企业出一点等所谓出资入股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有的乡镇企业或村办企业是通过农民集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这些企业在建立的初期并没有确立明确的产权关系。在经营一段时间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便以行政方式强制命令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城市银行、信用社等)或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给予资金支持,这样的贷款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到期无法收回或者找不到真正的债权人。随着金融机构的改革,对那些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的中小企业银行不再盲目贷款,这就加剧了整个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对于民营或私营的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它们在创立的初期出于某种利益上的考虑,往往采取挂靠集体、合资合作或投资入股等方式,与当地政府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房屋等不动产以及土地使用权等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使这类企业无法将产权进行抵押,从而无法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

2)资产疏于管理,财务控制薄弱。

存货管理混乱,资金占用过大。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性,企业必须有计划地购入、消耗和销售存货,它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产,也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连续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企业存货平均占用资金的差异是很大的。实践证明,加强存货控制和管理,会使濒临绝境的企业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反之,则会使充满活力的企业逐步陷入困境。(www.xing528.com)

实施存货控制和管理关键在于控制存货的占用总额是否合理,构成存货总额的各项存货所占比例是否恰当,分析查明企业存货占用不合理和形成积压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控制存货储备,降低企业存货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的周转率,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由于中小企业或乡镇民营企业正处于创业和资金积累的发展阶段,如何使中小企业的存货价值最大化,减少持有存货的成本和风险是企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营利能力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表现出基础薄弱、起点较低,无健全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认识到或重视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但是由于企业人员较少,管理部门相互兼职较多,供产销关键环节缺乏市场的预测和有效的监控,往往都是一人说了算,负责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和办理出入库手续等全过程。现存的很多中小企业存货丢失损耗严重,账实不符,采购无控制、销售无监督,反映出存货占流动资产比率过高,存货周转速度缓慢的问题,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由此可见存货管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存货资金平均占用为流动资产总额的40%~50%,也可因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企业往往从最初忽略存货的管理,不在乎库存占用资金的多少,发展到企业存货积压,流动资金严重紧缺,无形中积压了大量资金,造成资金周转速度明显减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控制存货成本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难点。

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企业长远发展,账务处理不规范,不按实际结转库存产成品,对收回货款不列账,形成资金体外循环,造成存货账面数大于实际库存数,账实不符;部分相关联企业之间的货物转移,双方不签订代销合同,代销或赊销商品不如实计入库存,形成实物数大于账面数;部分企业不按规定设置保管员岗位,不按规定设置明细账,使得会计核算不清,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真。

应收账款过大,增大企业坏账风险的同时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企业为了能使自己在激烈竞争中取胜,扩大企业的产品销售,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会采用相应的策略来吸引顾客,而赊销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赊销一方面可以扩大销售量,但同时由于一些配套管理措施不完备,加之国有小企业对市场、对客户信誉调查不够,造成企业盲目赊销,形成过大的应收账款,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呆账、死账,致使企业资金流转困难。只有靠银行“输血”,而银行借款是要支付利息的,从而既增大了企业的坏账风险,又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还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长此以往,一旦市场情况恶化,企业经营就会举步维艰,濒临倒闭的危险。

现金流量管理失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增大。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按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差量。现金不仅是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而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不稳定的,这就造成企业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不平衡。为追求现金流量的平衡,保持现金流量的通畅,必须加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流量管理是指以现金流量作为管理的重心,兼顾收益,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财务管理活动。现金流量管理的内容包括:现金预算管理、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管理、现金使用效率管理和现金结算管理等。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资信不足、筹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同时重生产与销售,忽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能力薄弱,缺乏内控,随意性大,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对现金流量的管理,中小企业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财务管理、加强现金流量管理予以解决。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现金流量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确保企业有进行正常经营及其基础上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同时加强现金的流动性,提高其营运效率,使得中小企业在稳定发展中得以壮大实力,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扩大规模。

中小企业投资比较盲目,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在资金投放活动中,一方面很多企业有盲目跟风的思想。由于没有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往往新项目投资效益低,结果原有项目的利润被新项目消耗掉;另一方面有不少企业搞多元化经营,分析不够全面,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忽视对资金成本及其运用效率的控制,缺乏资金运用风险意识,结果导致资金结构比例失调、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利息负担加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最后,在资金的运用上,有的企业在营利时过多将资金投入企业非生产性支出,一旦市场变化,生产资金紧缺时,出现财务危机。

投资活动也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企业把资金筹集起来以后,就要把资金投入一定的项目当中,通过资金的运动来实现资金价值的增值,权衡收益与风险,从而实现企业利润不断增加、企业价值不断增大的目的。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管理的过程当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企业投资决策者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平时投资大多凭主观上的感觉或经验决定,无法也不重视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投资的分析论证,导致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无法准确衡量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大小,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具有盲目性,容易造成投资的失败。

融资均衡论则指出了某一社会的资金供求之间产生均衡的缘由所在。融资均衡论是由西方均衡经济理论演化而来的。按照均衡经济理论,广义的均衡是指在经济体系中,各种变量经过调整使经济运动不断向某一点收敛,直到在这一点上经济不再变动;具体到某一种商品上,均衡意味着对于相应的一组价格,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基本处于均衡状态,一旦发生失衡,竞争的作用将使供求双方自动恢复均衡。所以,市场均衡成为经济学的核心,而对均衡价格生成机制的分析,则是核心中的核心。

在资本与货币市场上,实现均衡的条件自然是长短期资金的供给总量等于其需求总量。就某个企业而言,在不考虑外资、资金周转速度和技术条件变化的前提下,资金需求主要取决于其使用这些资金投资的边际收益曲线形状和银行利息率等因素。

另外,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较低,一方面忙于平时的会计记账等工作,无暇顾及进行投资方面的分析;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和陈旧,也无法利用专业知识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当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进行多元化发展的时候,盲目进行多元化的扩张,盲目进入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和领域,这很容易造成投资的失败;同时,投资时不考虑企业的资金实力,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投资回收期较长、效益见效慢的项目,容易使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缺乏资金流转,从而使整个企业陷入瘫痪。这些因素都可以使企业陷入破产的危机。

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上仍处于事后算账的阶段,定额标准、信息反馈、责任制度等都不健全,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较低。因此,许多中小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中存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3)管理理念落后,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

中小企业由于生存的压力,往往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企业产品的销售之中,只要产品销路畅通,销售收入在不断增长,企业领导者就不太重视财务管理的建设,更多的是把会计作为一种信息披露的需要或是记账的手段,而没有把它视为一种管理工具。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而只是简单地追求产品销售的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这样的状况在企业生产经营还算顺畅的情况下还不是很大的问题,而一旦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严重亏损、企业无法正常运营等重大问题的时候,就会因为平时财务管理的工作不到位而不能立即做出正确的补救措施,从而使企业出现破产的危机,危及企业的生存。

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又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这种体制下,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对财务管理了解不够,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因而在涉及一些决策时,往往不事先通过财务人员或不给财务人员充分的测算时间而凭个人的主观感觉拍板定夺,这样使企业内部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另外,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只要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有意愿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重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的作用,那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就不存在很大的问题,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保障,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也一定能够提高。

(4)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职能缺失。

就学历水平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当然,中小企业员工素质的这种构成与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自身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甚至不需要多高的劳动技能。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则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机构和规划体系,忽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再加上工资水平和社会福利在人才市场上是严重缺乏竞争力的,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有时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薪酬和福利方面根本就没有鼓励措施,这就更使人才望而却步。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资金少,企业知名度低,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引进人才。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制度,和成文的制度一样,可以深刻影响企业的发展。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壮大,颓废消极的企业文化则可以把企业引向破产的边缘。企业文化如此重要,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往往忽视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培育和投入,使自家企业在五彩纷呈的企业堆里黯然失色,相形见绌。而在兵不见血的市场上则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总是处于劣势。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成为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用人特点往往是超负荷劳动,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在核算事务中,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是影响中小企业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主要问题。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财务管理职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5)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或执行力度不够。

因此,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呈现严重的混乱现象,仍处于简单的粗放型管理方式之中:一些企业根本没有设置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工作没有具体的制度可遵循,也没有任何的约束,容易使企业出现各种管理漏洞,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多具有一定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这个特征,使得制度的约束力不强,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另外,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企业员工少,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于是对财务部门设置简单,财务岗位分工不明,一人兼任多项职务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得会计核算的岗位分工制度无法实施,也无法起到相互的监督制约作用;中小企业会计账目设置混乱,会计数据失真现象普遍存在,财产账实不符,甚至为了应付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检查,设置几套账;对企业资产缺乏科学的管理控制,特别是对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重要营运资金的管理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和运用,没有注重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表现在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现金闲置或不足;对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大量资金回收困难;对存货没有加以控制,大量积压存货,造成资金呆滞,周转不灵;还有的对财产保管不利,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易耗品等没有完善的管理手段,容易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

造成这种混乱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落后,管理能力较差,忽视财务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普遍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不具有可信度,失去了财务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既不利于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机构的信任,获得资金的支持,也不利于企业在投资活动中根据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投资分析和决策,获得投资收益,更不利于企业对日常营运资金的严格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