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宣告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景德镇瓷业迅速恢复生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景德镇共有2493个窑户,正常开业的仅有7%,当时政府一方面派出人员宣传政策,安抚民心,一方面由人民银行贷款16亿元用于恢复生产和组织自救。在多方努力下,1952年景德镇瓷业生产基本恢复,年产量增至9022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景德镇的瓷业呈散沙状态,最小的瓷厂仅有1—2人,最大的瓷厂也不过137人,为了便于管理和改造,195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引导这些私营企业分三批进行联营。第一批组建了5个联营瓷厂,分别为国光瓷业产销股份有限公司、裕民陶瓷生产股份有限公司、建中瓷厂、大器匣钵厂、小器匣钵厂。第二批则组建了华光、群益、民安、建华、赣华、新生、永新、永和、兴中、大中、建新等12个联营瓷厂。第三批组建了光大、黎明、裕华、民生、民建、利生等7个联营瓷厂,到了1954年,景德镇基本上完成了私私联营改造计划,这些联营瓷厂也与国营瓷业公司建立产供销关系,实现了盈利。在1954—1958年间,大、中、小型瓷业一再合并、重组,最后在1958年7月1日合并为十大地方国营瓷厂。
1959年市委在研究了各大、中型瓷厂的特色后,决定东风瓷厂以生产茶具、碗类为主;红星瓷厂以生产盘类和玲珑器为主;建国瓷厂以生产茶具、碗类为主;新平瓷厂以生产中西餐具为主;宇宙瓷厂以生产盘类为主;华电瓷厂以生产高、低压电瓷为主,并生产部分工业用瓷;建筑瓷厂以生产建筑瓷、卫生瓷为主,并生产部分其他工业用瓷;艺术瓷厂以生产彩绘瓷器为主;雕塑瓷厂以生产各种雕塑瓷为主;高级美术瓷厂以生产高级美术、陈设瓷为主;高压电瓷厂以生产高压电瓷为主;景德镇瓷厂以生产西餐具、咖啡具为主。(www.xing528.com)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景德镇的十大瓷厂慢慢走上正轨。1965年,全市陶瓷行业固定资产原值已经增至2089万元,为1960年的1.5倍,职工总数为19334人,比1960年减少了一半;日用瓷产量为17402万件,比1960年增长了46%,总产值为6832万元,比1960年略有下降,利润455万元比1960年增长了93%;出口瓷为8002万件,比1960年增长了43%,1965年日用瓷一级品率为58.7%,出口合格率81.7%。在职工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出产量、利润率均有大幅提升。
但是这样的发展并没有持续太久,“文革”十年,陶瓷工业随着政治和社会的动荡起伏波动,出现了比较明显的3次低谷和2次回升。三次低谷分别出现在1968年、1974年、1976年:1968年景德镇处于无政府状态,因为无人管理,当年日用瓷产量仅为11529万件,比“文革”前少了近三分之一,陶瓷工业亏损803万元;1974年“四人帮”再度引发动乱,这一年日用瓷产量比上一年下降12.4%,盈利比上一年减少93.5%;1976年“四人帮”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景德镇再度陷入混乱,领导干部被挂牌游街,当年日用瓷产量比上一年度下降19.2%,产品质量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一级品率仅为28.8%,亏损1298万元,景德镇瓷业濒临崩溃。两次回升分别出现在1970—1973年和1975年:197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当年日用瓷产量达到17942万件,恢复了1965年的水平,年盈利378万元;1972年,中共中央发布117号文,纠正极“左”思潮,调动了员工积极性;1973年,日用瓷产量达到24760万件,盈利高达1034万元,这也是“文革”十年中最好的一年;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在全国开展整顿,当年,全市日用瓷产量为24260万件,利润达167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