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陶瓷业者墨守成规,懒于改革。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在君主提倡之下,官窑再开,庶民乐业,陶瓷业界名家迭出,陶瓷制品穷极工艺,声名远扬。清末,民间对于陶瓷的兴趣转淡,陶瓷业者仍固守数百年前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状态,只顾眼前利益,无追求艺术之心,导致“旧法尽失,新法未兴,崔符名手,继起无人”。[75]光绪年间,清国陶瓷业界仿古风盛行,民窑的仿古瓷虽然取得相当成就,但是只以仿为要义,鲜有创新,制瓷不是为了日用民生,而是为了适应古董市场的需要,同治、光绪年间的古陶瓷研究家陈浏痛惜道:“吾华之瓷业近益凋瘵矣,其犹能以其瓷蜚声于寰球而为寰球之人所称道弗衰者,则国初之旧瓷也。居中国之人不能使其国以坚船利炮称雄于海上,其次又不能以其工业品物竞争于商场,而仅凭借其国初所出之瓷之声誉以相与夸耀,致使寰球之人目其国为瓷国者,则有司之辱也。”[76]清宣统时期,陶瓷制作虽进入半机械化生产,但因机械化程度较低,导致当时的机制陶瓷器粗制滥造,质量低下,在日用陶瓷方面仍难与外瓷抗衡。[77]
综上所述,明万历年间,景德镇数百官窑因明末流寇之乱尽付一炬,清康熙年间,改景德镇御器厂为御窑厂,并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设官驻厂督造,仅在景德镇一地就新设了三千窑厂,陶瓷业经长久衰败之后得以复兴,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繁荣发展。进入19世纪后,战祸不断导致清国国力衰退,清国自产瓷器的质量逐渐下降,特别是在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景德镇所在的江西省处于太平军的支配下,战乱连绵,景德镇瓷器的产量与质量急剧下降,到19世纪后期,已无法满足清国国内的瓷器需求。清国瓷器的供给不足,日本对欧美诸国开港等原因使日本的陶瓷外销贸易得以迅速发展,19世纪末,日本陶瓷千百年来第一次反超中国,而中国则变成了日本陶瓷最大的进口国家。造成这一局面翻转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当然是所处时代的客观背景条件,但同时也充分向我们展示了陶瓷贸易要想成功“走出去”应具备的三大条件。(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