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唐至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南海港口。因此,在北宋时期,广州能广泛接触到全国各地的名窑产品。由于对外贸易的大量需求,广东各地纷纷建窑仿造各名窑产品。目前已发现的古窑址遍布全省40多个市县,生产的器物品种繁多,釉色、纹饰丰富,几乎全国各窑系的产品在广东都有仿造(其中以模仿耀州窑为盛),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广东著名窑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宋代广东的主要窑址有: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惠州窑、南海奇石窑、博罗窑、雷州窑、封开都苗窑、郁南南江口窑、廉江窑、遂溪窑等。在当时众多的窑址中,生产外销瓷的窑址主要有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惠州窑、南海奇石窑和雷州窑。
西村窑位于广州市西村增步河东岸岗地上,为北宋时期窑口,发现于1952年。皇帝岗是西村窑场的主要遗存,堆积高约7米,清理出一座龙窑,残长36.8米,拱顶已毁,窑身中部最宽处4米,坡度13°。[7]该窑烧造的产品分粗瓷和精瓷两类,以前者为主。釉色以青釉为多,黑酱釉次之,还有青白瓷(影青)和少量低温铅绿釉。器型有碗、盏、碟、盆、执壶、凤头壶、军持、罐、盒、唾壶、注子、净瓶、灯、熏炉、烛台、枕及狗、马等陶塑。纹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彩绘、点彩和镂孔等。
笔架山窑在潮州市东郊笔架山,也是北宋窑口,在西临韩江的山坡上遍布瓷片和匣钵碎片,有百窑村之称。1953—1986年,经多次调查和发掘,清理出窑址10余座,均属龙窑,其中一座是阶级窑。窑室内部用砖砌筑隔墙,最长的一座残长79.5米。产品以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盏、盆、钵、盘、碟、杯、灯、炉、
瓶、壶、罐、盂、粉盒、人像、动物玩具等。釉色有白、影青、青、黄、酱褐等多种。[8]
惠州窑位于惠州市东平窑头山,北临东江,西南为西枝江。该窑口的烧造年代也是北宋,堆积物厚达5米多。清理出龙窑一座,为斜坡阶级窑,残长4.69米、宽2.76—3.16米、残高1.6米,窑室用双隅砖平放顺砌,窑底用黄褐色沙土夯打。[9]遗物有窑具和瓷器。窑具及制瓷用具有匣钵、垫饼、垫环、试片、擂钵、坎臼和杆、铜片等。器型有碗、碟、盏、杯、盅、罐、壶、瓶、炉、器盖、枕及小狗等动物瓷塑。釉色以青釉为主,还有酱褐釉、酱黑釉、青白釉(影青)及少量白釉。纹饰有印花、刻划花、镂孔、雕塑等。(www.xing528.com)
奇石窑位于南海市(今佛山市南海区)小塘镇奇石村一带的多个山岗间,年代属北宋。因未经发掘,故窑炉结构不明。据调查,器型主要有罐、盆、碟、杯、壶、瓶、盏等。釉色以青釉和酱黄釉为主,还有少量窑变釉。纹饰有印花、刻划和彩绘。彩绘以铁锈色釉为主,也有深褐色墨彩。纹样以菊花、卷草纹最多,其他还有人物、图案、兰草、水草等。[10]
雷州窑主要分布在雷州市和遂溪县,其中雷州市纪家镇、杨家镇和遂溪县杨柑镇是窑址的主要分布区。其年代为南宋至元。1986年,杨家镇公益圩旁清理出一座龙窑,残长18.7米,火膛2.68米,窑室残长16.2米。火膛与窑室之间有火墙相隔。附近有瓷片的堆积,最厚达3.36米。[11]出土窑具有匣钵、垫环、压锤、石碾槽等。瓷器有碗、盘、碟、炉、杯、钵、壶、瓶、罐、枕等。胎色灰白,釉色以青釉为主,少量为酱褐釉和酱黑釉。装饰特点是釉下赭褐色彩绘花卉、卷草、弦纹、文字、动物图形等,也有少量模印花鸟纹样。
广东地区的这些窑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地点都处在各对外贸易港口附近,或水路交通便利之处;二是大多数使用规模较大的龙窑生产,窑长一般几十米或上百米不等;三是产品的品种无论是器型或釉色、装饰手法都相当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