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协力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落建设:一些建议

协力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落建设:一些建议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南京作为扬子江城市群落江苏城市的“建群种”,进一步放大其作为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枢纽”价值。至此扬子江城市群的概念正式出炉。因此,为扎实推进扬子江城市群落建设,加速扬子江城市群落的协调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扬子江城市群落的组成不能仅仅是沿江八市,还应考虑纳入上海和盐城。

协力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落建设:一些建议

扬子江城市群应形成“1(上海)+8(沿江八市)+1(盐城)”的总体架构,采用城市群落的方法协同推进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建设置于城市群落融合发展的突出位置。

以“主副双核、一带三圈”的区域空间格局为基础,大力推进沿江高铁环线建设,畅通城市群落要素联系和资源共享的复杂网络。

将南京作为扬子江城市群落江苏城市的“建群种”,进一步放大其作为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枢纽”价值。

将城市群落内各类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谋划、一体设计,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域之间的连绵发展。

2016年10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两个国家规划相继出台的背景下,我们正在谋划把江苏沿江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板块,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促进沿江地区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使之成为未来江苏发展主要的增长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和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要以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为纽带,推进扬子江城市群集群发展、融合发展。至此扬子江城市群的概念正式出炉。但目前,扬子江城市群所面临的生态压力日益增加,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效应日趋明显,为彻底扭转这种状况,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依据城市群落的基本要求协同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解决其存在的生态环境与连绵发展的问题。

所谓城市群落,主要是指不同性质、规模、等级和职能的城市彼此联结,并产生竞争、捕食、附生、寄生、共生等生态行为和自然选择、协同进化以及演替等生态功能。其主要特征有:①群落内城镇高密度分布、高水平联动;②拥有一个或多个高等级城市以及若干串联城乡的特色小镇;③多个连绵但各具特色的都市圈子群落;④大中小城市以及城乡之间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疏密得当、共融共享。因此,为扎实推进扬子江城市群落建设,加速扬子江城市群落的协调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www.xing528.com)

扬子江城市群应形成“1(上海)+8(沿江八市)+1(盐城)”的总体架构,采用城市群落的方法协同推进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首先,明确城市群落具体成员,划定联动发展空间范围。扬子江城市群落的组成不能仅仅是沿江八市,还应考虑纳入上海和盐城。纳入上海,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就是扬子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始终与苏、锡、通等沿江城市存在显著的同城效应,另一方面“跨江融合,接轨上海”亦是当下江苏发展的重要方向,扬子江城市群落的建设也离不开上海这一特大城市的支撑;纳入盐城则是考虑到其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最北端的城市,不但一直是承接跨江要素流的重要目的地,而且其与上海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仅在大丰就存在近50万亩的上海飞地。其次,充分发挥各市自身优势,统筹兼顾区域整体利益。必须树立“区域发展一盘棋”理念总揽扬子江城市群发展的全局,在顶层设计科学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各市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形成协调、差异、联动发展、有序发展的良好格局。最后,创新省际合作机制,促进资源跨区域畅通流动。省市层面通过优化江苏省、市两级驻沪办事处(联络处)职能,发挥相关部门的主渠道作用;县市层面促进扬子江城市群落部分县市与上海乡镇街道建立友城关系,夯实区域合作交流的基础;园区层面进一步放大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和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等跨区域合作园区的影响,助力“研发在上海、转化在江苏”局面的形成。

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置于城市群落绿色发展与协同发展的突出位置。首先,要共筑生态安全屏障,严守重要生态空间。一方面以长江生态恢复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为重要契机,努力使扬子江城市群落在沿海发达地区顺应全球绿色发展趋势走出路子、做出样子,让良好生态成为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城市间的生态过渡带建设,通过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生态循环系统,促进扬子江城市群落生态循环链的发展。其次,要推进污染协同治理,打好碧水蓝天保卫战。一方面进一步扩大沪苏两地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的区域范围,完善沪苏两地环境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如共享流域大气、水环境和污染源监测数据,污染治理联合执法等。另一方面建立项目转移环境信息通报制度,迁入地环保部门可商请迁出地环保部门提供转移企业环保守法、污染物达标排放等信息,防止排污不达标项目向城市群落内的其他城市转移。最后,要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一方面,深入贯彻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机制,探索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补偿制度,使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获得真正的发展红利。

以建成“主副双核,一带三圈”(上海主核,南京副核;沿江生态带、宁镇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通泰盐都市圈)空间新格局为目标,促进基础相关设施的共建共享。首先,争取北沿江高铁早日开工建设,加速城市群落内部高铁环线的形成。启动基于扬子江城市群落互联互通轨道交通网建设,尤其是要在省级层面协调好内部九市及其与上海间的交通衔接。当前亟须联合沿线相关城市向国家有关部委积极争取,将北沿江高铁(江苏段)纳入铁路总公司“十三五”开工计划,力争2018年开工建设,尽早完成扬子江城市群落高铁环线建设,助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其次,打通城市群落内部的梗阻环节,使经济辐射延伸至每一角落。借助锡通、五峰山、常泰等过江通道,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以及主要港口扩能改造等工程,打通跨区域高速公路主通道、普通国省干线通道的“断头路”,逐步形成东接上海、西连长江中上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同时,统筹规划好城市内外交通的网络化连接,畅通群落内外联系的毛细血管。最后,推动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突破行政界线统筹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探索形成市政公用设施共建共享的协调机制,率先实现跨界区域内城市桥涵、防洪、道路照明、通信、上下水、垃圾集疏运及危险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的统一规划与跨界共建共享,提升市政公用设施的利用效率。

将南京作为扬子江城市群落的江苏城市建群种,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原和高地作用,为区域融合发展增添更大动力。首先,强化南京的龙头作用,放大示范引领效应。依托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积极吸纳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推进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重点发展与全球城市上海差异化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做好“四个大力度”,即大力度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青年人来宁创新创业,最大限度增加城市发展的活力与后劲;大力度吸引各类国内外物流、货运代理、快递等企业来宁设置区域总部或分拣中心,最大限度提升城市的中转中心价值;大力度吸引国内知名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企业来宁设立数据中心,最大限度强化城市的信息枢纽地位;大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的金融、证券、保险等企业来宁投资兴业,最大限度加速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使南京真正成为扬子江城市群落“汇天下之客,聚天下之货,集天下之息,积天下之财”的高地。其次,优化城市间功能分工与合作,加速区域多层级联动发展。南京重点发展与全球城市上海差异化的高端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其他城市则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及其加工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等,成为南京资源支撑和产业配套的发展腹地。另外,苏州和南通应无缝对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在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全球科创中心等方面,实现相应功能区的融合与空间响应。最后,构建群落协同创新新格局,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全省科教资源禀赋、成果转化和创新资源集聚等优势,逐步建成以南京为中心,苏州、无锡和南通为支点,其余城市为节点的网络化创新新格局。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合作为核心,密切关注上海重大战略项目、基础前沿工程布局,深入对接上海拟转移的1000多个产业项目,争取一批先进适用的产业转移项目率先落户江苏。

将城市群落内各类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谋划、一体设计,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域之间的连绵发展。首先,构建新型城乡体系,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构建“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的网络结构,探索城镇连绵发展的联动机制,即在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同时,坚持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纽带,使扬子江城市群落内的各级城镇真正成为发展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其次,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根据城市和乡村不同发展特点和消费需求,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城乡产业布局,城市地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乡村地区则高标准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工业原料基地和生态休闲观光基地。最后,加快公共产品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合理配置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把由政府提供或主导的公共服务尽可能地覆盖到所有城乡居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提高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覆盖率,探索养老保险制度跨地区、跨城乡衔接和转移机制。

(作者:成长春,南通大学党委书记,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智库首席专家,教授,博导;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