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两年多以来,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改观。
一是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长江干流22个重点断面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8省市PM2.5及PM10浓度实现双降。南京、杭州、武汉、长沙、成都、贵阳6个省会城市首要污染物同比削减率超过2%。沿线11省市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平均达到80.4,高于79.2的全国平均水平,并在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7个方面保持领先。其中,浙江、上海、重庆、湖北、湖南、江苏、云南7省市生态文明建设年度排名进入全国前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布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同时,加快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建设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等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沿线城市也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智能”产业:上海启动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武汉打造“机器人之都”,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等产业;在合肥,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中国声谷成为扶持“智能”产业发展的落脚点。
三是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转变,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10∶42.88∶49.02,与2012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2%,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7.2%,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从具体产业看,重庆、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地区的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武汉光谷在光电子产业领域发展成果明显。(www.xing528.com)
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经济总量稳步增加、人均GDP快速增长、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2016年,上海(87.9%)、江苏(67.7%)、浙江(67.0%)、重庆(62.6%)和湖北(58.1%)5省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4%)。
五是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二期工程进展顺利,上海港洋山四期基本建成,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改革全面完成,江苏南京以下区域港口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沪昆高铁贵昆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运营,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成效明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上海与浙江共同建设小洋山北侧江海联运码头取得实质进展,江海直达运输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关检合作“三个一”已全面推广至所有直属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上线运行,区域通关一体化成效显著。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功能不断提升,枢纽互通进一步改善。
六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2016年1月,覆盖全流域的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正式启动。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建立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合作协调机制。同年12月,长江上游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市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江西、湖南三省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同时,三省还签署了《长江中游湖泊保护与生态修复联合宣言》。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全面建立,多层次省际协调基本框架基本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