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活性炭(SAC)是由日本、美国、西德、苏联等工业发达的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首先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档的活性炭替代品。因其具有球形度好、装填密度均匀、比表面积较大、强度高、耐磨损、耐腐蚀以及在固定床使用时阻力小等一系列优点,适应了环保、医药、军事、电子等领域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再生性能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与当代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诸多领域。
按原料来源的不同,球形活性炭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煤基、高分子树脂基和沥青基球形活性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煤基球形活性炭的成型工艺较为复杂,同时杂质含量高,孔径分布不易控制,难以提升品质;高分子树脂基球形活性炭则存在制造成本高、广谱吸附性能不理想等缺点,因而在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沥青基球形活性炭具有原料来源广泛,杂质含量较低,机械强度高,孔径分布易于定向控制等优点,被认为是球形活性炭的主要研发方向。
煤沥青制球型活性炭的工艺路线如图5-15所示。在图5-15的制备过程中,其关键技术是沥青成球,成球的好坏直接影响球形度和炭微球的强度等指标,目前沥青成球的主要方法有悬浮法、乳化法、圆盘造粒法和喷雾法。
图5-15 煤沥青基球形活性炭制备工艺路线(www.xing528.com)
多年来,我国对煤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制备和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代伟等以煤沥青为原料制得含致孔剂的煤沥青球,把经过预氧化处理的煤沥青球与KOH在质量比为1∶3的条件下,制备出比表面积为3365 m2/g,对碘、苯和亚甲基蓝吸附值分别达到2256 mg/g、1068 mg/g和390 mg/g的煤沥青基球形活性炭。
杨旭等利用煤焦油沥青研制球型活性炭,在活化温度850℃、活化时间6 h、烧失率67.5%时制得的球形活性炭碘值为778.8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77.32 mg/g,并具有球形度好、装填密度均匀、比表面积较大、强度高、耐磨损、耐腐蚀等优点,达到了净化用颗粒活性炭质量标准。
刘小军等采用ZnCl2化学活化法和水蒸气物理活化法制备了系列煤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研究了活化工艺对最终活化样品孔隙结构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在具有相近BET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时,两种活化方法对所制得样品孔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活化温度为500℃、ZnCl2与碳浸渍质量比为2∶1、活化时间为3 h时,ZnCl2活化样品具有最佳的BET比表面积,为961 m2/g。与传统的水蒸气物理活化法相比,ZnCl2化学活化法更有利于中孔结构的发展。
陈明鸣等以煤沥青为主要原料采用水浴悬浮法制备沥青球。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对沥青球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探讨了减黏剂萘含量对调制沥青软化点的影响、成球温度对球形貌的影响以及沥青/水相的最大质量比。试验还采用Fluent软件对固液悬浮体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所制得煤沥青球球形度好、表面光滑、粒径分布范围窄;相同原料沥青,萘含量越高,调制沥青软化点越低;沥青/水相的最佳质量比为1∶6;不同的搅拌器最佳速率有所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