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费金融研究综述

消费金融研究综述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1.1消费金融的理论基础许莎雯指出,消费金融概念的诞生基于经典的消费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有效需求理论。

消费金融研究综述

2.2.1.1 消费金融的理论基础

许莎雯(2011)指出,消费金融概念的诞生基于经典的消费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有效需求理论。最早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研究来自Malthus,大萧条时期由Keynes发展并提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手段促进总需求的宏观调控。第二是预期收入理论。Prochnow最早提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应当取决于贷款人的未来预期收入,而非贷款期限的长短;这一理论扩大了银行的信贷范围,促使银行的生产性贷款向消费领域扩大。第三是消费信贷的风险评级。Durand(1941)提出了一套以年龄、性别、居住稳定性、职业、产业、就业稳定性、银行账户、不动产人寿保险为指标的消费信贷风险评级体系,为后续个人信用评级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方向。王勇(2012)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消费水平的决定理论是消费金融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说、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说、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而流动性约束(Liquidity Constraint)理论揭示了低收入者的信贷约束造成了消费约束,而放松其流动性就能带来消费的显著增长。

2.2.1.2 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消费金融起步较晚,2004年批准成立汽车金融公司,2010年批准成立消费金融公司,2015年批准成立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对消费金融发展现状的研究以消费金融市场环境及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张学江等(2010)分析了消费金融作用和意义,指出消费金融服务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需求趋向多元化,但服务规模依然较小,2009开始银监会发起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外资银行也尝试进入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廖理等(2011)考察了全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消费金融现状,指出亲友借款是城市消费者的首选借款对象,主要原因是成本较低、手续简单,但随家庭财富水平的提升,银行借款的比例逐渐提升:0.5%的家庭申请过国家助学贷款,5.3%的家庭使用汽车贷款,7.57%的家庭有住房贷款。王勇(2012)指出,我国的消费金融产品以住房贷款为主,期限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其他品种不断开发,但总量不足18%;消费金融的服务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服务对象没有覆盖农村居民。龚晓菊等(2012)使用SWOT分析的方法剖析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消费信贷的需求不足,来自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小额信贷公司和典当行的竞争压力较大,个人信用体系也不够完善,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李燕桥(2014)分析了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指出受传统消费观念和体制转轨所带来的宏观不确定性影响,居民对消费金融的主动需求动机不强,而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更限制了社会的整体消费需求,从而抑制了消费金融的需求潜力;消费金融的供给主体较为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服务的质量也不高;而外部环境(如个人信用体系、信息共享机制、消费金融立法、行业规范)均不够完善。窦鹏娟(2014)从普惠金融的视角指出,消费金融市场中的不公平现象尤为突出,出现了农村地区消费金融的荒漠化和针对贫困群体消费金融服务的空洞化,扩大了贫富分化、加剧了社会不公;其原因在于资源配置逻辑的“分水岭”效应、弱势群体的金融弱质性和社会转型期的收入分配不公。刘玉(2015)以互联网消费金融为研究对象,指出电子商务平台承担了消费金融公司的部分职能,因此在服务对象的扩展性、资金渠道的广泛性和授信方式的灵活性上具有优势;他将互联网消费金融划分为四种形式,即基于电商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银行搭建的线上消费金融、P2P网贷平台和2015年国内首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www.xing528.com)

2.2.1.3 与境外消费金融模式的对比研究

与国外消费金融模式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起步较早的美国和日本。刘丹(2011)对比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消费金融发展模式,指出其共性在于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完善的法律制度、全方位的经营模式、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高效的行业自律监管,而差异在于设立主体地位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个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性质不同、体系的完整性不同。孙章伟(2010)对美国消费金融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做出研究,指出美国的消费金融市场(特别是信用卡市场)风险巨大,仅次于次贷,将消费金融被定性为非核心资产的做法冲击了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供给模式,但其在金融危机中仍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汪洋等(2011)归纳了消费金融产生的内源动力,并总结了美国和日本的消费金融发展经验,指出商业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联姻增多,消费金融公司具有多样性。而作为对我国消费金融未来发展的警惕,朱峰(2008)以我国台湾地区双卡市场为例分析了推动消费金融的影响因素,从供给、需求和监管层面分析了卡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提出建立审慎的消费金融监管标准、风险监测/预警/处理机制,完善外部信用体系,强化银行业内部风险管理和自律,保护消费者权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