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从消费金融需求和消费金融供给两个角度构建农业转移人口消费金融结构;以苏皖两省的调查数据考察消费结构与消费金融需求结构,并指出消费金融需求结构与供给渠道之间的对应关系;从消费金融供给可得性的角度考察各渠道下农业转移人口消费金融现状、问题和趋势,指出造成两代农业转移人口融资难的差异化影响因素;从融资资本传承的角度考察农业转移人口金融市民化的调节机制,为制定长远、有效、可持续的农业转移人口金融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具体的研究目标包括:
第一,以苏皖两省农业转移人口为调查对象,分析这一群体的家庭消费结构并与农民工家庭和城市人口家庭对比,指出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消费资金缺口和消费结构的过渡性、补偿性特征,从家庭消费结构的角度考察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金融需求结构,指出多种融资渠道的替代和互补关系,证实农业转移人口对供给结构的差异化诉求。
第二,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民间借贷机制的分析和归纳,从理论上阐明在当前转移(流入)速率大于市民化(流出)速率的背景下,民间借贷的社会关系局限性和金融地位相对固定性所造成的金融内卷化机制是这一群体内部民间借贷趋于困难的主要原因,并构建二元Probit模型进行验证,指出这一机制的存在性和发展趋势,证实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所面临的内卷化较老一代更为严重。
第三,通过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信贷指标及审核机制的分析,肯定现有个人信用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理论上提出基于信贷员两种初审模式的主客观综合指标审贷模型,以基于情景模拟的田野实验采集信贷员决策数据,构建多元有序Logit选择模型考察影响农业转移人口消费信贷额度的强弱信息及其决策模式,证实农业转移人口申请银行消费信贷时会受到社会身份歧视,对中高客观信用评级农业转移人口申请人的影响更大。(www.xing528.com)
第四,从发展视角梳理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作为新型消费金融渠道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对苏皖两省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调查,统计这一群体的P2P网络融资和网络信用支付使用现状,构建二元Logit模型考察影响网络消费信用授信的因素,证实转移行为对两代农业转移人口获取网络信用支付的影响均不显著,授信的主要决策依据是网络消费行为。
第五,以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为调查对象,考察这一群体的融资资本,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融资资本指标对其金融市民化程度的影响作用,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不同金融市民化程度下融资资本指标的影响作用变化,证实父代的融资资本可以传承给子代并影响其金融市民化程度,且这种代际传承机制存在阶段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