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00年以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向外转移,崇寿村的换工现象依然明显,但是在年龄层次和性别结构上发生了变化,换工现象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中比较普遍存在,并且去换工的主要以家庭内的妇女为主,男性劳动力参与得则非常少。此外,换工的时候还出现了用货币还人情的现象。一些农户请了别人来帮忙后,觉得自己家的活比较多,别人来给自己帮几天忙,而自己往后又不一定有时间去给别人帮忙还人情,就索性给来帮忙的人一些钱。对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是不愿意去给别人换工的,觉得换工非常麻烦,还要一来一回地还人情,所以他们就更加倾向于花钱请雇工,雇工现象逐渐显现。农业雇工是指被雇佣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现阶段中国的农业雇工是以短工为主,并主要受雇于农忙季节(鲁先凤,2008)。关中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雇工队,主要是没事情可做的中老年妇女,以及在外面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中老年男子,他们跳出了换工的圈子,开始面向雇工的市场,妇女雇工的价格是每天70—80元,男性的雇工价格则是每天100元左右,如果任务重的话还要另外加钱,任务轻的话可以雇半天的工,如果到了半天还没有做完,就需要给一天的工钱。这些雇工解决了换工过程中人情往来的长期性和琐碎性的麻烦,使得工作关系变得简单明了,只需要货币就可以解决,但是这种货币化方式使得原来换工的很多功能和影响都消失了。没有了人情上的往来,人们之间的紧密程度降低了,原本在换工中所蕴藏的对弱者的关怀也没有了,一切都呈现在市场面前。这种方式很受年轻人喜欢,他们觉得原来的方式太过于麻烦。其实在用工方式上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之间的差异及代沟。
但在关中地区所用的雇工仍是一些熟识的本村村民或是周边村庄的村民,而且这种雇工方式的出现也并不表示村民之间出现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其中仍有人情关系存在,这些雇工在劳动中会尽心尽力,因为他们觉得领了别人的钱就要给别人干好,况且这些别人并不是完全的陌生人,而是与自己存在着或近或远的关系。他们在工钱上不会过于计较,当然主家也不会显得太吝啬,而且主家出于面子上的考虑,即使对雇工队成员不太满意,一般也不会直接要求走人,这与我们在陕北地区看到的苹果农活中的雇工情况相似。因此尽管村庄内出现了雇工这样遵循市场逻辑和理性算计的人际交往互动,但其中仍存在着传统因素,仍会考虑到熟人社会的面子和人情(仇小玲、屈勇,2008)。从换工走向雇工,背后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农村中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去过密化过程,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地转移到城市之中,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相对不足,而留守在农村的中老年人依靠自身的劳动力优势,组织雇工队伍提供相应服务,从而开拓出乡土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使他们的劳动服务与乡土社会的发展状况相对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