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换工现象的研究——以关中三村为例

农村换工现象的研究——以关中三村为例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讲,过去由于生产条件比较落后,或多或少都存在换工的现象,而现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闲置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个体对于自身利益的理性算计增加,换工的现象在全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已经非常少了,但关中三村在农业生产中依然保持着换工的现象,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事情。

农村换工现象的研究——以关中三村为例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的管理是一种高劳动力投入型劳作方式,因此对于单个家庭来讲,在农忙时节是无法集中足够的自家劳动力及时完成果园管理工作的,必须有外来劳动力的参与才能解决,一些地方主要靠花钱请工来做这些事情,而在我们调查的关中三村,这一问题则是依靠换工的方式来解决。换工的主要特征是双方之间存在着大体上同等工作量的劳动力和畜力交换,它可以细分为劳动力与劳动力相交换、劳动力与畜力相交换、劳动力与“劳动力+畜力”相交换等形式(张思,2010)。换工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这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传统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讲,过去由于生产条件比较落后,或多或少都存在换工的现象,而现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闲置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个体对于自身利益的理性算计增加,换工的现象在全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已经非常少了,但关中三村在农业生产中依然保持着换工的现象,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事情。

传统的农业生产由于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等比较落后,劳动生产力比较低,往往需要很多的劳动力投入,因此在传统社会,男性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往往具有较高的地位,农村中很多地方的生男孩偏好与这都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中的很多农业劳作环节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尤其是对小麦玉米水稻这样的粮食作物来说,基本上都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如果土地连片、生产条件比较好的话,四五十岁的一对夫妇,种植100亩粮食作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水果这样的经济作物来讲,从最开始的栽种到最后的收获,中间的很多环节都非常琐碎,农业机械能够参与的环节很少,当前基本上只有耕地这一环节可以使用手扶拖拉机。因此,在这样的劳动力密集投入型的农业生产中,普通农户的生产规模比较难以扩大,一般的农户都是种植自己家中的四五亩土地,也有少部分人会种植亲戚家的土地。农忙时节,种植四五亩水果的农户仅仅依靠自己家的人是忙不过来的,如收李子的时候,往往会请人帮忙。

在大集体时期,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被集体作为任务分配了下去,农民依靠任务的完成来获得工分,从而获取生活资料。这种安排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通过生产队层面的统筹,考虑到了任务的轻重、男女劳动力的差异以及青壮年与老弱劳动力的差异,通过不同的工分值来换取相应的收益,不存在个体的小家庭内完不成生产任务的问题。作为个体的农户是没有自己的土地的,因此也就不存在相互之间的换工,换工主要出现在分田到户之后。最开始,农民分到土地之后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大都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农忙的时候,因为生产条件比较落后,家庭里人口比较少的农户,需要请家族内的其他人帮忙,有时也会请邻居,这个时期主要是家族内帮忙为主,邻居帮忙为辅,以互惠为原则的换工也就成为了农民生产上的习惯,但换工的圈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发现很多时候依靠亲戚的换工不如依靠邻里之间方便。相互之间进行换工解决了生产中的劳动力不足问题,通过你来我往的这种换工形式也加强了亲戚和邻里之间的来往,增强了感情,因此,换工不仅仅具有生产上的便利性,还成为了一种人情往来的仪式,毕竟请别人换工,自己总是要还的,别人给自己帮多少,自己也要还多少,有来有往,等价交换,方便的不仅是双方,还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就像过年的时候必须要走亲戚一样,相互来往。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很多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来达到致富目的,在崇寿村也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辣椒产业,而辣椒的采摘环节需要比较多的劳动力,单家独户单干的劣势就是一些家庭内的劳动力不足,难以完成生产任务,因此农民对于换工的需求性非常高。这个时期由于地域上的接近性,换工圈子主要转向了邻里,在频繁的人情交流与互动下,换工的规模很大,采摘辣椒需要帮忙的时候,只要在邻里中间说一下,而农民只要家中无事,都会参与到帮忙的队伍中,这个时期形成的一个比较壮观的景象就是十几家人在一户的地里干活,干完活后这些人又转到下一家的地里去帮忙,有的时候,这些人一上午能到四五家地里去帮忙摘辣椒。

换工的规模庞大,对于农民来讲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负担。虽然自家干活的时候有十几家人来帮忙,但是这些人情都是要还的,要遵循一种公平、互惠的原则,只有去给这十几家人帮忙还人情,有来有往,这样才能在一个人情关系联系紧密的圈子中生活下去。但是要给十几家人干活对于农民来讲,也成为了一种负担,农忙时节总是在地里劳动,忙完这家的活,紧接着要去忙另外一家,非常辛苦劳累。我们调查的一个农户就有这样的情况,因为丈夫在外教书,妻子在家仅种了一亩的辣椒,而别人家都种了5亩,她家的一亩辣椒收割时十几个人一下子就做完了,但她还要在这十几家需要她的时候去帮忙收割每家5亩的辣椒,所投入的时间和劳力的差距非常大。

这种换工表面看起来是我给你帮忙,你给我帮忙,我得到了多少帮助,就需要还出多少帮助,处处遵循着一种公平、互惠的原则。既然如此,换工还有什么意义呢?农民为何还要通过换工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这是一个曾经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换工表面上是没有得到什么,但要是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征以及劳动力问题的话,就会发现其中还有很多道理。(www.xing528.com)

首先,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就是季节性,农忙的时候非常忙,农闲的时候无事可做,农忙的时候会发现劳动力不足,农闲的时候看到处处都是闲置劳动力,这种短时期内需要劳动力密集投入的农业生产特征成为了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些家庭内劳动力不足、农业劳动力老弱的农户来讲,他们是无法完成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季节性任务的,因为错过了这个时间,农业生产就要遭受到损失,播种的时候和收获的时候都是这样,而在大集体时期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因为生产队的劳动力是统一配置的,但是分田到户之后,这种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因此通过亲戚或者邻里之间的换工,解决了这样一个短时间内的紧急任务,使得生产上的困难户得以解决燃眉之急。而在人情上还这些欠下的工时,他们是有时间上的自由选择权的,他们不必在农业生产的最紧关头去还这些工,可以选择在其他阶段去还这些人情。因此,农业生产中的短期紧迫性问题就被这种换工的形式给解决了,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

其次,可以看到,在这种公平、互惠原则下的换工,体现出的是对弱者的关怀。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这种熟人社会中通过各种人情关系的往来塑造了一种情感上的共同体,在这种人情社会当中,通过长久的生活规范以及文化传承,形成了一种道德的规范,这种规范会对违背者以边缘和孤立,会对老弱者以同情和关怀,人际关系在其中是温暖的,而非陌生人社会中冷漠孤立的情况。农民的这种公平、互惠原则下的换工,表面上看起来是谁都没有得到便宜,是理性算计的,但实际上却解决了由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张力给弱者带来的困难,他们在熟人社会的这种人情保护机制下面,得以有效地开展农业生产,来保障自己的生活。换工不仅实现了生产资料、劳动力、劳动时间等其他物质形式的交换,人们之间还增强了信任感,实现了人的价值意义,即由村民塑造并作为其载体来承担的社会意识,在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通过换工,庄稼收获成为几个家庭的共同事务,而这反映出村民对村落共同体的依赖,以及对共同体资源的利用(任守云、叶敬忠,2011)。

农户之间的换工形式非常简单,不需要做太多工作,需要帮忙的时候只要通知一下别人就好。请别人来帮忙,甚至连中午饭都不需要管,到吃饭的时候,都是各回各家,随便吃完后就继续过去帮忙。因为,当地人觉得农忙时节原本就有很多事情要做了,如果还要主家管饭,等于是给人家添麻烦,就是帮倒忙。彼此之间对于这些也都很有默契,换工的形式变得简单明了,不用担心在面子上磨不开。这也是农民之间亲密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客气,不见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种植猕猴桃、李子的人越来越多,逐步替代了辣椒、苹果等经济作物,农村中的外出打工潮也开始兴起,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水果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比种植辣椒还要多,农民在果园中的投入也进一步增多,这种情况稀释了原本闲置的劳动力。而这一时期的农业换工,也有新的变化,就是换工的圈子缩小了一些,倒不是因为农民之间关系变得冷漠了,而是原来的换工圈子太大,所有人都觉得比较累,换工成为了负担,农民之间也就形成了一种默契,通过圈子的调整,忙不过来时只叫上一些够用的劳动力就可以了,还人情的时候,只还几家就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换工方面的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