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生活面向是可以从建房上表现出来的,通过观察住房结构可以明显感受到不同年代人们的居住选择。在一个地方,如果人们停止了建房,要么是因为当地的住房建设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不需要再建房,要么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再在那里发展,建房已经没有了意义。如果一个地方出现的是第二种情况,则说明这个地方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希望,人们抱着一种逃离的心态。
我们在江汉平原调查时发现当地农民的建房观念与关中地区的建房观念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江汉平原虽然随处可见两层高的楼房,但是房子内部基本上没有什么装修,都是简单地放着几样家具,门窗陈旧,很多房子外面甚至长满了杂草,很明显这些房子已经很久没人居住了。而在关中地区的村子里我们总能看到正在建房的家庭,无人居住的房子很少,而且可以看到农民的房子建得相当高大气派,大多数都是两三层的小楼,高墙大院、朱红大门配上五彩的门楼,非常华丽,即使是只有一层的房子,同样也建造得非常漂亮。这些房屋的内部装修也相当现代化,虽然这些农民没有脱离农业生产,但是一进到他们的房间就能看到里面的装修与城市楼房里的装修相差无几,家具厨具以及家用电器都非常讲究,甚至还可以看到一些工艺品摆件。这两个地区的住房给人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感觉,一种是感觉不到发展的变化,另一种则能感觉到充满着生机;一种是人们逃离村庄的焦虑感,一种是人们在村庄中生活的稳定感。
关中地区农民对于村庄内的生活有着很高的预期,因此会将很多经济收入用于修建房子的开支方面,而这部分的投入虽然不菲,但是相比在城市中买房来讲,压力还是比较小的。这边的房屋建设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房子大多数是传统的土木结构,这种房子结构非常简单,一般都只有一层,墙壁由厚厚的土坯做成,成本比较低,但不够美观整洁,如今崇寿村内还有几处废弃的这种土坯房子。到了90年代人们开始采用砖石结构,兴建两层楼房的人逐渐增多,建房子时以白灰、沙子来砌墙,用预制板来做楼板,这种房子的结构也很简单,但相比以前的土坯房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房子的抗震效果很差。这类房子的造价也相对低一些,建造一座2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大概需要三四万元。到了2000年以后,新建的房子在质量和外观上都比以前要提高很多,2008年因为受汶川地震影响,当地很多房屋都倒塌,重建时得到了政府的赈灾补助,新建房开始注重抗震效果,结构复杂,用水泥混凝土来做建筑材料,但是由于工价上涨幅度增加,房屋造价也变得更高,一座房子的三分之一花费都在工价方面,小工每天100—110元,大工工价则是130—150元。这时建造一座2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需要花费二三十万元,平均每平方米要有800—1000元的花费,即使如此,这也比农民进城买房要划算得多。
当前的很多政策是鼓励农民进城的,认为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比例,缩减农业人口是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步骤,因此地方政府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这种模式是具有浓厚行政色彩的政府主导型城市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人为扩城或造城,却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而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患上了各种严重的“城市病”,要想克服人为造城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就需要改变城市化的模式,从政府主导型走向自生自发型,由人们自由选择、合作互动(王建勋,2014)。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讲,虽然进城的困难并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在城市中体面地生活下来非常不易,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凭借自己的年龄优势在城市中找到一份差不多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进入到城市工作系统当中,而是一直以打工者的身份出现的话,他们在城市中持久地生存就是一个大问题。即使倾尽全家之力,在城市中购买了住房,但是面对高额的生活成本,没有足够的收入和完善的社会保障的话,农民是无法在城市中体面而尊严地生活的。而像关中三村的农民就不一样,他们在村庄中有体面的收入,这种水果产业的收入并不比打工收入低,他们还不需要面对进城买房的压力,因此在建房和日常生活上面更加从容,便利的交通使他们到县城也只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城镇化呢?村庄中有经济能力在城市中买房的人很多,但是这部分人并没有盲目行动,而是理性权衡后仍然在农村生活。至于那些已经进城买房的人,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在城市中有房子可以方便工作或者做生意,很多人依然保留着叶落归根的思想,在村庄中的房子仍是他们真正的家庭归属,是一种历史感和复杂情感的寄托。所以,城镇化不能仅仅将消灭农民身份作为建设的出发点,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让农民更体面地生活,城市化的道路也不是只有一条,而是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城镇化道路。
关于村庄中在外买房的情况,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以崇寿村三组为例,三组共有100多户,400余人,在外买房的有7户,这7户的家庭情况如下:
熊全会,五十多岁,有一儿一女,儿子刚参加高考,女儿已经上大学,以前搞农副产品批发生意,资产至少有一两百万,为了儿女在县城上高中方便,就在县城买了房子。
魏阿水,四十多岁,在村里开了一个诊所,经济条件比较不错,在大道镇街道上买了一套房子。(www.xing528.com)
卫周旗,四十多岁,全家都在邰坞县经商,主要做农副产品批发,有两个儿子在外念书,在山凤市买了房子,家里的地都种上苗木,平时回家很少。
魏泉明,六十多岁,有一儿一女,儿子已经结婚在县里买房,家里做农副产品批发生意,魏泉明平时在县城帮着儿子照看小孩,村里有红白事的时候都会回家。
姬王森,五十多岁,在大道镇街道做农副产品批发生意,儿子在邰坞县工作,给儿子在杨凌区买了一套房子。
卫凤鸣,四十多岁,有一儿一女,儿子读小学六年级,女儿今年参加高考,平时做农副产品生意,为了儿女的读书方便,在县城买了房。
熊丰,五十多岁,在县城买了房,买房时间很早,房价也便宜,买房时主要是为了给儿子找媳妇,儿子现在在县城教书。
这些主要是在村庄中生活多年的中老年人在外买房的数据,一些通过读书、当兵等到外面发展的年轻人中也有很多在外买房的,他们的生活圈子已经基本脱离了村庄,所以不在统计范围之内。通过三组的买房数据可以看到,农民买房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为了子女的生活或者教育,而买房者主要以做生意的人为主,但他们与村庄还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村庄有事情的时候他们仍然会参与到村庄事务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