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寿村是北宋关学大儒张载的故里,张载在此创办关学,提出了著名的“四为”,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激励着历代读书人积极奋进,志存高远。而作为张载故里的崇寿村也保留了较好的文化价值传统,村民关系以及村庄价值层面都具有较好的规范和传统。崇寿村历史悠久,从目前可考证的资料来看,村庄历史至少能够追溯至宋代,张载在此讲学的横渠书院成为当地的历史名胜,崇寿村一组有一座叫作佛陀寺的寺庙,据说可以追溯到北魏年间。严家庄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北宋,在严家庄村口的一块石碑上书写有“时序易迁,谁无水源本木之思,祖德难忘,恒切春露秋霜之感,溯我始祖端系乾州田郭村处士也。因仰慕张载关学推崇井田制,遂舒胸怀。约北宋末背井离乡携眷来眉。先觅栖大道垣头铧角堡,后迁居严家壕。至明中叶,风调雨顺,物阜民康,遂筑城而居,取名严家庄”。可见,当地村庄的历史都比较久远。另外,因为潼关的地势险要,历史上关中地区受外部战争的影响非常小,即使是日军侵华时期,该地依旧没有受到战争的剧烈影响,因此当地的村庄结构、历史传统都比较完整规范。虽然战争的影响因素很弱,但是旱灾对这里的影响却很大,而在传统社会,由于信息闭塞,苛捐杂税繁重,生产条件落后,旱灾对当地的打击更大。据记载,1929年的大旱使当地人口锐减,十室九空,我们在崇寿村内的崖下村即五组和十组调查的时候了解到,崖下村在1929年之前原本有600多人,旱灾之后全村仅剩70余人,直到2000年以后村庄人口才恢复到700人,可见旱灾对村庄人口的影响非常大,而这在另一方面也破坏了村庄的传统规范以及完整的亲缘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生产力落后以及对自然力量的畏惧,人们对鬼神世界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和建构,形成了系统完整的鬼神思想和神庙文化,把此岸无法解决的事情寄托到彼岸,很多时候人们希望借助神秘的力量来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关中地区旱灾频仍,所以这里发育了一套求神祈雨的神庙文化,为了保佑家族的平安和壮大,在村庙中还虔诚地供奉着许多其他神仙。新中国成立后的“破四旧”,要求消灭封建落后因素,农民对神庙的祭祀活动也就停止了,但是改革开放后这些活动重新恢复,农民总希望有点信仰和寄托,因而这里的宗教文化生活非常繁荣。此外,张载推崇的宗法思想对关中三村的影响也深入骨髓,这些我们将在本书后文详细论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