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文所讲,苏州的肌理没有显赫的门第张扬。多数苏园甚至有意藏在苏州的市井里,不显山露水,反而相映成趣。我们的项目勇敢地放下门第讲究,尤其与周遭四界中的三侧三条河流相互借景,彼此融入。即使项目的商业部分,也借鉴周边老街的肌理进行设计。
这种设计,最后让项目融在“再富贵也只是一个门牌、一个号”的平和尺度里。
图14-7 苏园肌理,内外讲究融
我们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都按照存在了百年的肌理打造。即使我们手里有足够改变肌理的打桩机、起重机……我们都放弃了,而是静静地在这老肌理上做文章。
用最形象的一句话,说明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多年后从直升机上看下去,这个新时代的建筑和周遭的六百年苏园肌理,要看不出两样。
建筑师的设计很独特而鲜明,要求后来广告公司做到的,就是干净地翻译最初理念。所以,我也很快推出了项目的定位:当代苏园脉络别墅。
沟通定位时,我强调了一句:如此强大意念的设计作品,作为广告公司,就是将你们的设计语言翻译成客户语言就够了。其他的什么也不要干,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要加。(www.xing528.com)
图14-8 干净地翻译大师理念,要有不擅加半个标点符号的心态
所以,我只是把建筑语言—“肌理”,翻译成客户听得懂的—“脉络”。表明这不是在纯粹卖300平方米别墅,而是通过这300平方米“享受”中国可能最舒坦的30000平方米:熙攘与静谧同处一市,有独善,也有来往的30000平方米苏州老城生活。
这里只有64栋房子,我没有大发诗性地谈:64人大自在,说什么六百年前,这种大自在属于叶士宽、吴璥、沈秉成等少数苏园主人,六百年后,属于这64栋64人。所有诗情画意都没说,只安静简单地翻译建筑设计语言,因为这种设计本身的意识性、个性都太强。苏州经过这么多年文化洗礼,自然有听得懂,甚至一直就在等这种房子的人。就怕过度翻译,反而矫揉造作,掩饰了设计本意,坏了事。
浓墨重彩,就如给魁梧的肉体披上裘皮大衣,反而掩饰了本身的线条和魅力。在苏园情绪泛滥的苏州,我逼我自己必须不能发诗兴,务必干净地翻译。当然这种干净的沟通,也让后面的传播变得干净而有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