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情绪创作还没结束,后面源源不断。
就如之前的传播策略宛若一场与直觉的斗争一般,传播渠道的设计也是一样。对脑海里第一时间就蹦出来的渠道直觉,基于过去两年在海南推广的经验,我们采取不轻信,不否定,只论证的态度。
天下本没传播渠道之说,有了目标客户的出没轨迹,才有了所谓的渠道思考。基于原来提到的三类客户,我们形象地将他们称为:“候鸟”“老海龟”“新海龟”,并作了更精准的客户生活状态描述。
“候鸟”:
1.常住三亚的9月客:9个月三亚,3个月老家。
2.精打细算的“熟练工”:细节化的购房准备。
3.价值敏感度较高,很关注生活成本。即使是投资客,也是对首付成本很敏感的客户。
“新海龟”:
1.在三亚工作,希望在三亚置业的新海南人,熟悉三亚。
2.工作需求下的首置客,关注区域的便利程度,总价支付力有限。
3.受中心价格挤压,对区域价值认同。
“老海龟”:
1.土生土长的三亚原住民,通晓海南,“老龟”一个。
2.改善性居住。
3.受市中心价挤压,对新片区价值非常认同。
将人群生活状态分类,是为了清晰地得出他们各自的出没渠道。而给目标客群起绰号,不是为了好玩,完全是为了激发团队的创意认识,更形象地认知客户特性,属于内部创意脑细胞激发的小技巧。试想一群对市场没那么敏感,客群认知没那么深刻的设计和文案,前一次给他“岛外客户”的称谓,后一次给他一个词“候鸟”外加简单的解释,显然后者更容易促进形象认知,激发人的创作思路。所以,一个好的传播方法,不仅能创造对外精准而精彩的输出,同样也会关注内部沟通的效率。
海南的项目传播,和传统上海、北京、广州等区域传播最大的不同,是客户类别多元化、全国化。而三亚的刚需项目,和其他海南湾区相比,更会出现生活工作置业客户。因为置业背景不同,所以这三类人的出没渠道,其实也会产生很多巨大的差异。这里必须一一详叙。
传播不是做好了内容,去投放渠道,而是基于不同渠道和客户,做内容的微调,即使是同一个项目,渠道不同,诉求也可能不同。譬如去东北人大本营—东三省推广的物料,一定是和在海南当地的户外推广是有差异的,前者直接诉求海南生活的诱惑,后者则需要综合考虑改而诉求“生活的便利”。这就是具有本地消费力的全国旅游地产项目,在广告创作上的“分语言诉求体系”。
“候鸟”,基于他们的生活特性,尤其是“做足功课再买房”的特征,我们列出其五种生活特点,特点出来了,触达渠道就清晰了。
■ 飞行准备:会提前在老家做好功课,甚至会向已驻扎三亚的老乡打听情况。巡展和网络道具是针对其的渠道。
■ 旺季涌入:随海南旺季(不是高温炎热季,是旅游旺季)涌入。渠道比较传统,如机场等拦截。
■ 270天逗留:逗留期间出没三亚生活中心点,但相比当地人,可能在沙滩等旅游点的出没频率较高。
■ 全岛玩耍:偶尔会去其他湾区和岛内城市游玩,高铁是其主要交通工具。
■ 淡季回巢:三亚太热,返回老家避暑。但与旺季不同,这时候投放费用成本可能降低,因为竞品投放力度减少,相对旺季涌入阶段,投放效果可能会提升。(www.xing528.com)
“老海龟”,纯粹原住民生活状态。
■ 通勤:相对于户外,公交站点对其效果较好。不论是否为开车族,因为其触达停留性较强,而且家庭置业,家庭成员中公交出行的概率很大。
■ 出入:理论上机场也是,但是其出没于此的概率远低于“候鸟”,所以基本放弃。
■ 游逸:高铁出行。但是相比“新海龟”和“候鸟”,出没频率没那么高,所以这个渠道考虑让位给其他两者。
“新海龟”,一群渴望在三亚留下,但是愁于高价的人,渠道基本和“老海龟”相同,唯一的差异,消费场所偏年轻,同时使用高铁频率更高。
图9-5 基于客户分析,绘制“客户足迹图”,是渠道精准诉求的第一步
拦截渠道有那么多,不意味着我要投入那么多渠道,一定是作轻重删减,尽可能选择三类人同时出现的渠道,减少单人群渠道(除非这一场景下,购买人群比例超大,获客成本偏低)。
以上这些是偏渠道营销的思考,一切都需基于“三亚消费心理学洞察”去作轻重删减。
所谓“三亚消费心理学洞察”,涵盖六点,是我在海南两年,做了博鳌、海口、香水、三亚、山钦五个区域不同项目后的消费心理和传播诉求规律总结。
1.网络扫盲传播:虽然“海龟”会很认真,煞有介事地做购房功课,但是海南项目良莠不齐,所以其一直抱着“不熟悉,防备着,且总觉得不踏实”的心态。毕竟是异地置业,毕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所以,异地传播更多不是“卖”,而是“帮”。帮其了解三亚,带其认识三亚楼市,顺便让其稍稍认知我们是谁。扫盲式传播,远比强买强卖有效得多。
2.旺季的正邪传播:旺季的传播,有钱就去扼守核心位置点——机场、市区中心。但由于这些地方广告成群,所以成本高,淹没概率大。而菜场、广场、商场等生活中心,广告量少,但客群集中(第一市场、购物广场、三亚湾),如果做好环境媒体(如菜场的小零钱包赠送)反而能出奇制胜,正所谓正邪各有招。
3.户外的互动传播:户外传播是海南地产的最常规传播方式。我操作的几个项目,在淡季扼守机场出口四块户外,几乎成为“来电”的主要来源。但那多为大品牌几个项目占有,费用平摊,各盘内部资源共享。作为小项目,是否值得花大价钱去同岛上几个大盘和品牌抢户外资源,得掂量。相反项目本身就有自己的“户外”:比邻火车站,人流必经之地,如果能利用“赶车、度假、三亚生活”三个核心点做互动,本身就是好的户外传播。
4.现场的情绪传播:好的现场展示不仅是售楼处+样板房,它是有情绪和故事的,当然“精致”不是情绪,是样板区的工程标准。如当年我做的靠着机场,临着高尔夫的度假项目,现场制作的情绪是“笃悠悠”:笃悠悠地来,笃悠悠地打球,笃悠悠地赶回程飞机,因为靠着机场,泡在果岭,总能比这个世界慢一拍出发。放在只有蓝色和绿色的三亚,白色的建筑就是一种现场情绪,但白色代表的是什么情绪,除了甲方的白色建筑,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值得思考如何有趣地延展白色情绪,而不是延展白色(白色的场,有点瘆得慌),将其做成一个有情绪,有消费冲动的场。
5.口碑的印象传播:“候鸟”有“唯口碑最可信”的习惯,口碑是后期销售最重要的基础。但是那些所谓长期生活在三亚,被征询意见的“老候鸟”,其实也没有大量的地产信息,他们也只不过在三亚买了一次房,但因为买过,所以常常会被要求推荐,所以他们的推荐常常也是凭印象:看过,见过,听过。因而我们的渠道拦截不仅是对想买房的,也是对已经购房的“老候鸟”的一次拦截。让他们知道,在三亚100万元可以买房子。让他们知道,很重要。这是对口碑源的深度管理。
我们常有误区,广告是做给购房人看的。其实在这个口碑传播的时代,有很大传播动作需要做给“口碑源”,就如我这样的专业地产人士(做地产传播、营销、开发的),当被要求推荐房子时,其实我们也未必对所有区域,所有总价段的产品都熟悉,而近期看到的广告,或者被同行(其实他们也可能是被“口碑管理”过的)广泛议论的项目,往往会成为这种场景下推荐的项目。所以,“业内权威管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播认知。这个说远了,以后再细谈。
6.巡展的长线传播:旅游地产常做全国巡展。但多数都是提前做个宣传,到时间做个巡展,然后撤展回府。事实证明:90%的意向客户不会在现场下定,但很多客户其实差的就是再一次的逼定。而一旦撤退了,就意味着半熟果实被放弃。常规的巡展就是车轮战,多城市,广撒种。旅游地产的最大劣势是看房成本高,消费者决策顾虑多。所以越急吼吼地做完一城做下一城,求广度不求深度,越忙乎,反而效果越差。不如宁可降低巡展城市数量,提升单城市逗留时间(3天变为1周左右),尤其重视巡展推荐会后半熟客户的二次逼定,提升单次行动的成功率,是关键。
走完一城去下一城,我们称作“赶场子营销”。而我建议的方式,我称之为“回娘家营销”:将“点巡展”做长,做成“长线巡展”,如回娘家一样,“回家”前的推广更深入,巡展后“多待几天”。在广告上就意味着根据此做更深入化的创作,如让前期推广邀约方式更有趣,更吸引人;中期推荐会,做好互动传播,筛选出更有效的意向客户;后期再拜访时,做有的放矢的物料,做“有理由的拜访礼物”,配合销售的客户逼定。
以上即为“三亚消费心理学洞察”。这6个传播内容创作上的经验之谈,其实是对之前讲的三类人群,13个渠道的一次创作内容管理,两者结合,就成为以下这张基于项目特性的客户针对性传播的“分语言诉求传播图”。
图9-6 “客户足迹图”,配合“三亚消费心理学洞察”,就可以开始做精准渠道诉求了
其实诸位以后也可以这样去做传播渠道和内容创作的思考:先做客户出没分析,而后做出渠道思考,最后基于同城、同类盘经验的消费心理洞察做出“分语言诉求传播图“。然后根据后期销售,不断修改完善,时间久了,你就会得到一笔巨大的实际操作的传播创作“大数据图”。国内这样去深度思考的人很多,但是能这样去总结和分享出来的太少。所以在过去两年,我创立了“夏不飞创意日报”(二维码请见后勒口),做了大量创意和传播渠道结合的深度思考,并以音频方式沉淀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