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找寻项目的理想位置:寻找跳出山脚的机会

找寻项目的理想位置:寻找跳出山脚的机会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不过公路的修建,彼此连接的断裂,让项目看起来成为山脚的一部分,而不是山的余脉。我们决定不陷入“一二三四五六七”线的争吵里,自造自己的体验系统。如此一来,在找到那张老照片后,对于项目的传播语就达成了内部共识:我本山脉绵延处。“我本山脉”,不玩这座山过去十年丢下的老游戏。图8-3具有极致体验的项目,要谨防被拉入“传统游戏”里

找寻项目的理想位置:寻找跳出山脚的机会

我们总说传播在地产现代营销中作用越来越小,但是回顾哪怕不是过去十年,就是最近一两年,尤其文旅项目,传播沟通更接近客户内心需求的、社群活动做得更极致的(社群在多数项目中本质还是卖房的营销手段),最后获得的客户购买欲望要高于竞争对手不少。说明传播用得好,依然可以创造价值。

包括“产品故事”在最近两年一时风光无二,证明消费者并没有丧失对传播的关注,只是消费者越来越精明,对于“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双向满足”要求更高:既要有产品实际利益,又要有故事情节的打动。

所以我坚信,地产传播的价值依然存在,只是不能那么孤立地、绝对化地看待传播。而且创造出新的、激发客户欲望的传播方式的门槛更高了,显然,这个山脚概念被用烂的区域,就需要创造这种新的刺激方式。

当然放在这个想要“跳出山脚”的项目,我们创造的肯定不是“无中生有”,绝非因为别人都在喊山一线,所以我就夸张地喊“我进山”了。从一开始,我们就本着寻找“真实论据”的角度去赋予产品故事。但能不能真的进山,我没有把握,甚至做好了找不到,失败而归的心理准备。

最后发生的事实证明,任何产品研究都要有“门板缝里抠米粒”的精神。最初连我的团队都反问我一句:“怎么可能使在山脚的项目进山呢?”但我们造访了山顶天文台,在那儿看到了一张多年前从山下眺望山顶的照片,而当时将本项目和山隔开的公路还未修建。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公路未修建之前,我们的地块正位于山的余脉。只不过公路的修建,彼此连接的断裂,让项目看起来成为山脚的一部分,而不是山的余脉。

图8-2 像门缝板里抠米粒一样,找到破解的思路

按图索骥,我们找到了甲方提供的项目坡度分析,清晰地看到项目地块内还有山脉余脉的起伏特征。一张照片,一张坡度图,证明地块就是山的余脉。无非是公路修建,让其成为当下的状态。

再翻开过去十多年这座山的别墅推广历史,说到底就是两场争吵:

■ 一场是:我正观山,你是侧观,和我相比,你远非山的嫡系。(www.xing528.com)

■ 另一场:你山二线,我山一线。

放大到中国的山别墅传播,如果再加一场资源争:我占有更有的山谷、泉眼、人文历史资源,你没我好,这三场“争吵”,就是中国山野别墅传播史的完整全景。

其实何止山资源,放眼中国任何地产资源的传播,基本最后都会陷入关于方位、远近、资源优劣的无限扯皮PK里。但事实证明,这种超理性的争吵,只会牵动消费者陷入更加理性的价格PK,最后导致优质项目无法溢价,次级项目疲于作比较,就如入门车4S店,越强调理性性价比,越只会招揽更加关注性价比的客群。

面对这种理性数学式的PK,诸多成功案例证明,不跳进“传统游戏”里跟玩,自玩自的游戏规则,反而豁然开朗。当年无锡太湖边很多项目,都陷入了刚才说的“方位、远近、资源”PK里,而拈花湾,甚至不是一线临湖,“自造”禅文化体验自成中心后,不临湖的别墅反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当然这里有前期规划的强大作用,但是无论如何,当初若是执着于竞品的“三场争吵”里,那拈花湾肯定就不会是今天的拈花湾。

我们决定不陷入“一二三四五六七”线的争吵里,自造自己的体验系统。你争一二三四,我自悠悠藏山里。如此一来,在找到那张老照片后,对于项目的传播语就达成了内部共识:我本山脉绵延处。

“我本山脉”,不玩这座山过去十年丢下的老游戏。但这只是第一步,靠两张图片,一句话,不可能让消费者就认为你“真进山”了,这还远远不是“自造体验”。

图8-3 具有极致体验的项目,要谨防被拉入“传统游戏”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