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背后,我把项目归零,简单化看待这个项目: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这是一个过去十年,把山概念卖空的区域。山的高尔夫、山的乐园、山的一线、山的王国……如中国所有重度开发的城市山区一样,几乎所有关于山脚下的能出现的概念都已经出现,外加“三线二线的都谈这座山”,导致这个区域本身已经被客户下了思维定势:山脚下都是别墅的地方。
思维定势,有时候是个好东西。我们做传播,做产品,就是希望用尽所有手段,让客户看到我们的标签,而且这个标签最好是我们贩卖的最初设定形象。如沃尔沃,用尽八十多年,想让所有人对其形成思维定势—一辆安全的车。而地产界,我们有些品牌开发布会、做工法房、每个项目做厚厚的科技白皮书,甚至让集团领导人穿着有高科技含量的衣服上台,人、事、物用尽,就是想给客户这样的思维定势:我是造科技住宅的企业……
思维定势有时候又是坏事,如果客户对你的定势,和你想要的标签有偏差,这比消费者对你毫无认知还要麻烦。譬如中国母乳制品,最重要的传播障碍是,消费者对于国产母乳制品的思维定势:不安全。
熟透了的山区域,客户的思维定势是:一座山脚下都是别墅的山。而我们偏偏却离山最近,几乎是最吃亏的,这点对我们非常不利。
我的文案说了句:其实我们那么近,不是山脚,都快算“进山的别墅”了。
“不是山脚”,这个胡乱想的词,突然提醒了我和团队。至少我们站在项目露台上,相比其他项目,几乎就如站在山坡上,有种伸手可触山顶的感觉。
如何从感官体验上的“不在山脚”转化为真的“不在山脚,已进山”。这只是我们当时一个简单的想法。先不谈如何寻找“不在山脚”的证据,这里插一段归零思维对于传播创作的重要性。就如我们接下来所讲的突破,就源自我们将市调厚达一百页,发展经历能说老半天的一个城市山区,归零思考为:一座山脚都是别墅的山,这才有了最后方向。
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发现传播的入口、找不到洞察的切入点,不是因为知道得太少,而是因为知道得太多。
而去除干扰信息,不是一种任何人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能力,它需要有基本的行业认知,外加一定的洞察总结力。所以归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归零,要把“大数据”读成“1数据”,即将纷繁的资料读透,总结出简单的、关键的、能引发传播涟漪的真相。多数时候,最后归零得到的往往只用一句话。而读透的过程,却包含两个能力:
■ 去除干扰
■ 总结本质
就如上一章所谈的葡萄园养老案例,没有医疗优势,在老人普遍倾向选择医疗资源和生态资源(其实也是一种医疗资源),而我们只有葡萄园和一亩三分地的情况下,我们做了这样两件事:
■ 去除干扰:我们不跟风谈医疗资源。(www.xing528.com)
■ 总结本质:活力养老,活出有掌声的感觉。
所以当时我们对项目问题的归零洞察是:没有白大褂的前提下,如何“煽动”老人的高级田地情怀。“没有白大褂”,让项目明确不跟风去做医疗补强,集中思路去做关于泥土的文章。“高级田地情怀”也让我们知道了钱应该花在哪儿,传播重点在哪儿。
同理,第二章中谈到的褐石学区房,周围都卖学区房,我们没有超级优势,只是一个美式风情的项目,我们归零思考项目成交本质:
■ 去除干扰:不再纯粹比拼学区距离。我们没有绝对优势,客户也不在乎80米和100米的区别。
■ 总结本质:中国当代家庭,孩子是第一,但不是唯一。
所以项目的归零洞察是:给孩子最好的22年,给全家最好的70年。“22年”,让我们在传播上多了“学是一座学校,玩是另一座学校”的街区包装思维。“70年”,让我们有了“褐石四街区”的全家庭住区,而不是唯宝宝的学区形象。
去除无用的信息,尤其拒绝将“非核心卖点”放入传播洞察,是一种很难下的决心,谁愿意把自己的卖点 “拒之门外”。而就是纠结“不敢排除每一个,不知道排除哪一个”,才导致我们刀不知从哪儿切,针不知从哪儿打。勇敢和冷静,是归零洞察的两大重要心态。
否定、删选、排除是痛苦的,但是一旦正确地归零到底,结论给予的方向也是清晰的。
以归零思维思考这个城市山区后,我们发现这个区域的市场思维本质是:一座山脚都是别墅的山。
■ 否定了一些东西:明确告诉我们不用再纠结要不要高举高打独栋,这里不缺独栋;也有趣地提醒我:在定势思维下,再强调山一线也是徒劳,因为见怪不怪了。用归零思维来理解早年茶饮市场,它就是一个“口感市场”,再强调甜的、酸的、祖传味道的,已经很难突围,如何“在口感市场里,创造一个有功能诉求的饮料”是某去火饮料横空出世的关键。
■ 找到了一些方向:山脚成为定势了,那就寻找“跳出山脚进山”的可能性。唤起新鲜感,甚至创造新品类产品,颠覆客户对这个区域的传统思维定势,就如在口感市场里,创造不谈口感,谈功能的茶饮。
很多时候的传播,是我们自己因为知道太多,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了。简单思维,甚至局外人思维,看到的往往更透。
图8-1 想不出来,有时候不是想少了,而是想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