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聊到“喂糖,喂你熟悉的甜味”,一般行业到这个时候,有两种“喂法”。一种叫满天星,一种叫“外国月亮”,我们先分析这两种做法背后的优劣:
■ 满天星,简单明了地罗列卖点,铺满物料,有多少配套就罗列多少。这种简单粗暴的罗列,客户感受往往既直接又廉价,对高性价比项目有效,但对溢价项目的支撑就有限了。而且行业传播都喜欢撒满天星:“建了学校,开了商场,通了地铁,造了公园”。满天星多了,消费者感受就会疲劳化。所以满天星轰炸的效果,在现代传播中日益减弱。这就是传播手法为什么要不断变革,因为人的信息疲劳阈值也在不断提高。
■ 外国月亮,寻找遥远而完美的国外场景。如国际学校+商业街区的住宅项目,告诉你这是“波士顿精英街区”;如大公园的项目,在中国曾有一段时间,不是“伦敦海德公园”就是“纽约中央公园”;如果是大学城+产业规划,就说这是“这座城市的硅谷住区”。
坦率地说,这种挂外国月亮的做法,我们都干过,也如满天星,从早期的很有效,到最后仅仅聊胜于无而已。
图5-3 传统配套传播的两种方式,越来越低效化
很多人从未反思过这种“高挂外国月亮”的打法越来越低效的背后,除了手法被用烂了,还有其他原因。就如本章一开始所讲,消费者的消费崇拜心理已经减弱,体验主义抬头,而且在一二线城市,很多城市生活标准已经不亚于国外,国外样板已经失去了早期的“超级光环”。而在城市第二轮发育中,新区域人的向往榜样,有时反而变成了第一轮发育中的成熟区域。如镇江人心中的“五年后,给你一个新街口”,身边事,耳边音更能真实地煽动大家对未来的想象,这时候再谈走下神坛的纽约时代广场们,太远,太高,缺乏客户体验感。
上海早期,是个公园项目就谈纽约中央公园,直到有个案子叫作“叶上海”,塑造了今天浓荫守护,未来生活不逊“城市中心夜上海”的项目故事,用城里的月亮,而不是国外的月亮,作为项目甜头来传播,激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时代在变,传播人手里的方法论要不断升级。就如我不断啰唆的,城市第一轮开发时,大家缺乏对繁华的、国际的、超舒适生活的体验,不得不使用“国外月亮”来做对标。第二轮建设,消费者心理榜样更换了,有了全新的目标,再谈国外月亮,当然低效了!
所以上文的“熟悉的到嘴甜味”,不是我平白无故的突发奇想,是多年传播实操撞南墙后,我的二次思考中想到的。
考虑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眼界,对外国月亮就更挑剔了,而满天星的卖点简单罗列似乎对我们这类项目效果欠佳(因为类似宣扬配套全规划的项目,似乎上海比比皆是,而且我们的项目还有一定溢价)。所以分析到这里,我坚信效法“叶上海”,寻找一个能挠到上海消费者“胳肢窝”的本地痒痒,会更有效。
那什么是这个项目的本地痒痒?重新审视这块土地,它最大的城市标签是:中环。中环从名字即可知,大于内环,小于外环,是上海配合城市发育的一条建成于2015年的封闭环线。
中环各段发展不均匀,界面也完全不同,既有长风这种配套建设较早的成熟商务区,也有上海南站这种交通+生活区,甚至还有新农村生活的典范,具有非常明显的参差不齐感。中环这个标签,上海很多项目打,但中环这个标签的城市感是超级模糊的,因为它是很大一个环线,没有具体方位感,发展也很不均匀。
我思考过再打中环概念,但横向比较就会发现:整个中环沿线,没有这样3条地铁线路汇合、50万平方米商业商务区规划、2座区重点中学环绕的超舒适生活区。中环标签,不仅很模糊,甚至耽误了整个项目的价值感,拖了项目的后腿。
中环概念不能再用,因为我们的土地资质显然是“超越中环配置的中环”。这句话有点拗口,放到地产上,用这个格式描述这块土地,就是“单价6万元级别生活区里,仅售3万元的房子”。
我直觉:内环级别配套的中环,这句话就说出了“6万地段里仅售3万房子”的感觉,而且还有上海人都熟悉的甜味——内环,但“广告不是纯粹喊口号”,任何的传播口号背后,都要有让客户相信的数据或事实,用今天流行的语言来说,叫作“项目故事线”。是否为内环级的中环,需要论证。(www.xing528.com)
于是我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论证,或者说数字实验:我把2座区重点、3条地铁线交汇、50万平方米商业“搬进”了内环,来一比高下:
■ 3:商业区一定要分新旧,50万平方米商业区,在上海内环不少,但是能在未来三年中,一公里内新建50万平方米商业区的,内环内也只有3个地块。
■ 5:上海地铁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就算如此,内环内3条地铁线交汇的枢纽站,当时也不过5个。
■ 0:最好的教育资源都在内环,可是就算如此,上海内环任何一块土地方圆500米内能涵盖区重点小学、初中、高中的,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0。
放在上海最精华的内环线内,也不过有个位数级别的同级别土地,这是一个多具有说服力的传播故事,而且还用了上海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标签“内环,中环”,即我一直追求的“熟悉的甜味”。
我们一直听甲方唠叨“我们这个配套,在中环绝对是一流的”,但是有几个传播人想到如何量化“一流”;我们一直听甲方唠叨“这个配套,放在内环也是稀有的”,可是有几个传播人想到如何界定“内环里也稀有”;我们总听甲方唠叨“要关注这个项目的所有配套故事”,但是有几个传播人想到“如何讲一个上海人都懂的配套故事”。
即使内环内稀有,但几乎没有一个传播人曾想到:将配套放入内环做数字比较。因为我们广告人都患上了“口号崇拜症”,口号足够美丽、足够响就可以,口号的说服逻辑可有可无,甚至喊久了,自己都不信了,自然就没了放进内环比较的勇气。这是这个行业一直存在的一个大病症。
口号的产生是为了说服,相比美丽口号,消费者现在越来越相信的是“口号背后的说服力故事”,所以我们有特炫的口号:内环级的中环生活区。但是我们更配备了一个“3/5/0”的口号说服力故事,一个有趣的把中环土地和内环比较,并且配套完胜的故事。
当然,最后落地出街,肯定没用内环级(审核过不了),换了一个内环级的典型场景说法,但这个“3/5/0”故事创作本身,可以成为一个新配套落地过程中的项目。贩卖思路的借鉴:
■ 学会城市口语传播:熟悉的城市场景更有煽动力。外国月亮未必个个圆,城内的月亮处理得好,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是很有效的身边营销,如上海人熟悉的内环。
■ 学会有口号故事:喊口号没错,但口号背后一定要有说服力故事,才是传播最重要的一环。如内环级中环背后,还有一个3/5/0的内环故事。
图5-4 传播不能光有口号,一定要有口号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