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如何“有头有脸”地关联客户,创造风格系项目的节外生枝传播,那就到了传播创作中最枯燥,也最有成就感的研究客群和产品分析阶段来了。
对于产品,我们决定“去美国”,尝试解读褐石建筑除了兴起于1830年后的纽约、波士顿、费城;除了有厚重墙壁、精致挑高天花板、装饰壁炉,除了实木材料、雕饰门厅的红砖特色;除了是麻省理工和哈佛里的学院派建筑,褐石和我们这群客户家庭到底有何关系。
当然我们没有去美国。但资料是没少查,最后研究深度不亚于去了趟波士顿。我们发现褐石的场景故事还是很丰富的。美国褐石不是一种固定场景下的建筑风格:
■ 有学霸派的风格:哈佛、麻省理工里随处可以见褐石。
■ 有吃喝心的风格:商业繁华区常见褐石,如帕克斯卢普(Park Slope)。
■ 有悠闲样的风格:富人区常见褐石建筑,如后湾(Back Bay)。
■ 会玩乐的风格:百老汇(Broadway)的艺术街区,也随处可见褐石。
如果说,海派风格的场景是市井里弄,美国乡村风格的场景就是乡野,大都会风格的场景就是城市繁华地……相比这些风格总在固定地点,褐石风格却是一种多元化的地点和场景,远远不止在学院里。
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既有场景,又有客群吸引价值的项目褐石多场景价值体系。为了装美国范儿,我们特意用7个NO & NO统领,还特意用Chinese English,以便现场沟通效果更加生动和接地气。最后这些,都成为传播故事里的有意思桥段,重点说几个:
NO No.2 NO No.3
■ 产品价值:零距、零扰的庭院名校住区。
■ 销售说法:不是第二,不是第三,孩子上学安全问题必须是第一。
■ 褐石场景:美国人对孩子上学安全很重视,夸张地说,美国交通只有两种车:校车和非校车。校车上下人时,甚至必须两个方向的车辆都停车(美国总统专车也要停车等待)。在现场场景讲解里,我们还配了一张真实照片:悍马和校车相撞,校车安然无恙。而我们的项目,正好是步行一个街区就到学校,“学校近如你家后庭院”的近距,安全的上学路设计,比美国校车还安全。很美式教育观的“先有上学安全,其次才是名师问题”。
图2-5 NO No.2 NO No.3 其实是借美式生活的教育观,卖一步学区房
NO daddy NO mummy
■ 产品价值:美式褐石家庭的亲密街区。
■ 销售说法:不是没爹没娘,是这里没有辈分之分,父子亲如兄弟,母女亲如闺蜜的亲密家庭街区。
■ 褐石场景:美国家庭,除非教育孩子,在大量生活场合,孩子可以直呼其父母全名。
而我们项目配套的1万多平方米商业区,采用典型的美式街区设计,业态基于中国人最常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小情调咖啡和书店,创造现代中国人的父子如兄弟,母女如闺蜜的家庭悄悄话街区。
NO teacher NO order
■ 产品价值:美国学院式景观 课余兴趣式社群。(www.xing528.com)
■ 销售说法:不是“不尊师教”,而是创造一个没有权威,只有兴趣的美式学院式景观。
■ 褐石场景:美国教育不同于中国,强调没有权威命令式教育,老师只是兴趣的分享者和引领者。
遵照此条,项目设计的庭院,富有很多美式校园的影子:“父子辩论角”“家庭演讲花园”……家庭任何成员都是平等的学习探讨者,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平等问答者。没有填鸭式的、权威式的,从景观设计渗透到社群组织,未来开发商将组织各种暑寒假出国游学,各种兴趣讲座,都遵守“乐得学”的社群宗旨。
NO party NO park
■ 产品价值:派对式家庭后公园。
■ 销售说法:我们是离公园最近的。靠的不是一个大绿化,而是一个湖区派对场。
■ 褐石场景:学龄家庭,不止答题的错与对,还有生活派对的欢与喜。
中国人对于公园最大的关注是面积和距离,而美国人对于公园最大的关注是娱乐的方式,而派对文化影响极深的褐石阶层,在褐石建筑群旁,催生了诸多摇滚爱好者、电影从业者、演讲者聚集的公园派对。我们的项目学习褐石精神,让孩子靠着学校,让家庭靠着篝火派对、野营派对、BBQ派对的湖区公园。生活不止考试,还有疯狂乐的自然天地。
在这个价值体系里,你会发现,小小一个社区,出现了四个区:学区、住区、湖区、商业区。后三个区体量虽不大,但在都吆喝“学区房”的红海里,显示出别具一格的特质。而这本身又关联客户,因为他们可不是只为孩子而来,除了孩子,他们也要生活、娱乐、出行、吃喝玩乐。这样,我们在一个学区竞争里,打开了一条蓝海之路:既关注孩子,更关注全家庭。这很符合客户需求,这点后面有详叙。
这样一来,别人都在争夺学校,而我建立了一个不止学院、不止高考、不止学分、不止为升学剑拔弩张的学院派、全家庭生活区。
图2-6 褐石四街区,其实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打开一个项目的宽度
打开了四个街区,就打开了和客户家庭的关系。套用“有头有脸”分析法,譬如母亲,不聚焦她一张脸,而是她的多张面孔,多重角色:这是一个“90后”母亲的时代,正如某汽车广告对这群母亲的描述:
■ “做好大孩子,才能养好小孩子”,她们会因为孩子分心,但不会放弃待己如“娇柔”小孩子,因为巨婴时代,很多母亲也没有长大。
■ 同样,她们有时候甚至没有那么坚强,也想“摔倒了,正好歇歇”。家庭事业一起压得很累,但是玩心依旧,压力来得猛,她们就笑着抱一抱“压力”,因为她们没有上一代那么严肃,更能嬉笑人生。
■ 关心孩子,但不是围绕孩子,所以“买包解决不了的问题,背包试试”。捯饬好孩子,也会精修好自己人生的态度,因为她们不会因为降临的孩子,搞乱了人生,她们骨子里开始接受“孩子,只是能陪你22年的亲密路人而已”。
我有一个朋友,不让两个孩子叫她“妈妈”,必须叫“姐姐”。心理暗示也罢,真实表达也罢,这一代母亲,不会再有上一代那样的观念:做母亲是她毕生最大的事业。她不介意孩子以昵称称呼她,如“黏糕姐姐”,活脱脱母子如姐弟。她一生就是两个孩子,但不意味着她会做一个传统观念的母亲。
最后我们对于家庭的洞察定位:“孩子是第一,但不是唯一。”对于他们的精神需求,我给了一句话,“22年的无私责任 70年的自私精彩”,既有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承认知:生育培养孩子,也有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新趋势:即使结婚,即使生育,她依然有自己独立精彩的生活。父亲也同样,一群做了父亲,担了责任,但是内心还是孩子的“90后”。
无私地给孩子最好的学校,自私地享受商业、交通、公园、配套的舒适。这样褐石四街区和客户的需求就“交圈”了,也在一个学区房红海里,呈现了不一样的客户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