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
加大智能制造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在高校开展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系列人才培养体系。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项目,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强化高等职业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中坚作用,巩固和发扬“国家示范(骨干)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项目建设成果,培养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2.加强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新形势,关注智能制造产业的最新动态,建设一批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专业教学标准;加强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中吸收、消化、传递最新技术,把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制造技术等相关内容纳入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主动应对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安排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建立机电融合的课程体系和高水平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强调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案例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加大研讨型课程、概论课程、项目型课程、设计型课程的比例;教学评价从以目标管理为主,向目标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转变。
3.建设专任教师与非专任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大力培养和引进具有较强行业背景、了解企业发展需求、掌握关键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广泛邀请智能制造业国内外知名学者开设前沿课程,扩大学生视野;聘请来自企业的导师指导学生课程训练、短期企业实习、生产实习与综合论文训练;注重引进国外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www.xing528.com)
4.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着力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大学生科技活动基地、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构建开放式的智能制造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结合生产实际中的相应项目选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全部在企业进行,校外指导教师覆盖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训的所有环节。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创新合作与集群发展,可引入孵化器、工业研究型校园、创业型大学等新型合作模式。
5.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支持高校与境外高水平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与智能制造相配套的专业和产学研平台。加强海外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以团队方式派遣访问学者系统学习国外先进办学模式。政府和企业共同设立留学基金,派遣在读大学生和优秀员工赴海外学习深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和通行做法,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建立科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和评价体系,拓展高校学生海外实习、就业与升学渠道,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