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把培育创新企业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创新决策、成果转化的主体,基本形成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的局面;围绕产业链填补创新薄弱点。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培育计划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优势产业向中高端延伸。二是依托创新链撬动产业增长点。瞄准前瞻性产业完善创新链,引导人才、资金、载体等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000亿元、2000亿元、1000亿元和1000亿元。三是瞄准关键环节打通融合梗阻点。以产业为导向,强化创新源头供给,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创新资本供给,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五,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军民融合发展难题,主要做法是与西安市联手,争取中央部委和军工集团的支持,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改革试验。一方面是积极推进军工体制机制改革,年内支持4家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支持5家军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专业化重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会同省市统计部门推进军民融合属地化统计制度改革试点,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有就是支持在西安市和相关基地园区设立“民参军”资质服务机构等(图4)。
图4 军民融合科技协同机制示意图
(一)营造创新环境
1.理顺创新机制
为保证科技协同创新机制顺畅运行,国家初步形成了由顶层政策法规与部门规章制度相结合的创新政策制度体系,陕西应该在军民融合发展机构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切实解决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阻碍,制定陕西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具体政策,构建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机制。
2.军民标准融合
实现军民科技互动耦合是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科技的快速发展降低了资产专用性,模糊了军民科技之间的界线,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解决国家标准、军用标准、行业标准的衔接与统一,减少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之间的差异,降低科技成果转化成本,建立技术前瞻、引领发展的军民标准制定政策,适应新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快的时代特点,准确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改变军民标准原有的事后总结式的制定模式。
3.财政支持与投资
建立健全投资政策,对国防基础研究领域,特别是对前瞻性、基础性工业技术等予以重点支持。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加大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投入新机制,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制定税收减免、资金补偿等激励性政策措施,引导企业重视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立稳定、多元化支持体系。
(二)搭建服务平台
1.专利流通顺畅
把做大平台载体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充分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作用,尽快推动相关地方建立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并逐步与国家级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以军工集团、国防科研院所、高校等为专业主体,建立系统之间的需求对接制度,构建国防专利横向流通转化机制,促进知识产权“军转军、军转民、民参军”,打破军民融合发展的信息不畅问题。
2.科技资源共享
通过政策引导、顶层谋划,形成统一、完善的资源共享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延伸开放共享范围,将军工科研生产设备设施的信息向用户最大范围地公开,使得需求方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到所需的资源。
3.完善知识产权
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知识产权问题是焦点之一,需要制定国防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着重解决好知识产权成果的利用、归属问题、运用、分配和处理问题,建立“创造为核心、保护有机制、运用有突破、管理有流程”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制定有利于军民科技融合的知识产权政策,特别是制定国防知识产权的分类管理政策,完善国防知识产权保密解密制度,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平衡国家、科研生产单位和个人的知识产权补偿规定等;完善定密程序,科学界定定密范围。要强化定密工作的严肃性,避免定密过程中的随意性,对该定的或不该定的、定密期限等要有明确依据。通过建立解密审查制度,保证解密及时性。
4.重视高端人才
把集聚高端人才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加快军民融合式创新,整合运用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和潜力,推动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全省军工企业与科研院所普查,发布军民融合可资借用的人才、技术与装备目录,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接可转化的科研成果、可借用的军工人才与装备,通过市场引导高新技术的军民双向转移。
[1]习近平.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N].京华时报,2015-3-13.
[2]赵昊.军转民+民参军 陕西未来将建军民融合示范新区[N].西部网-陕西新闻网,2017-09-18.
[3]湛泳,赵纯凯.资本市场发展、军民融合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南开经济研究,2016(5).(www.xing528.com)
[4]董晓辉,张伟超.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1):15.
[5]鞠晓生,黄朝峰.军民融合与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第二届军民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6,51(10):190-192.
[6]张勇,李海鹏,姚亚平.基于DEA的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7):89-93.
[7]吴刚.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能力评测及路径优化设计——基于陕西的实证[J].人文杂志,2014(3):45-50.
[8]田富强.西安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实施与权益挂钩双轨制[J].江苏农业科学,2018(4):349-352.
[9]王仕涛.界面创新:军民融合创新的关键步骤[N].科技日报,2018-3-17(002).
[10]徐佳,张跃东.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视角下的武器装备军民融合科研生产综合效率[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7(10):13-17.
[11]刘自斌,于博然,刘杰.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模式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J].2017(11):29-33.
[12]孙祥林.推进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7(11):57-58.
[13]军民融合课题组.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J].中国经贸导刊,2017(11):53-57.
[14]袁善谋.新时期把握军民融合的三个关键点[J].学习月刊,2017(10):43-44.
[15]董小君.军民融合需要创新投融资体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7(11):64-66.
[16]姜鲁鸣.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特殊路径与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J].中国军转民,2017(10):15-17.
[17]江苏省工商联课题组.许仲梓.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苏实践[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2):52-55.
[18]房银海,王磊,谭清美.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情报杂志,2017(12):198-206.
[19]林颖.军民融合发展基金支持体系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23):126-132.
[20]董晓辉,张莹.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运行模式与政策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131-135.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是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陕西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2017KRM106)的阶段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