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榆林经济需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稳增长

榆林经济需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稳增长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榆林正处在承前启后、二次创业与转型的特殊时期,若要再度领先、再创佳绩,就必须要有新的、超前的思维,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是榆林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榆林未来发展竞争的核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榆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一旦如此,榆林很可能长期陷入经济增长乏力的状态。近年来,榆林全社会固投平稳增长,但增速回落。

榆林经济需转变发展方式以实现稳增长

榆林是典型的资源性地区。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榆林经济凭借资源开发和一次性能源生产,经济总量增长了约24倍,一跃成为陕西第二大经济体,且这10年的高速增长实现得并不艰难。而在2010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010—2015年榆林生产总值及GDP增速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年榆林经济总量在逐年增加,但增速在逐年下滑,2015年仅为4.3%。与此同时,榆林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也在持续增加,但增速均在下滑。

榆林经济稳增长,就是将榆林经济增速维持在平稳较快的水平,而并非恢复到“十五”“十一五”期间“一路狂奔”的状态。榆林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正是因为榆林10多年来依赖一次性能源开发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以往的模式,旧有的发展,已将榆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临界点,很难再有新的潜能释放。当前榆林正处在承前启后、二次创业与转型的特殊时期,若要再度领先、再创佳绩,就必须要有新的、超前的思维,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中央、国务院一再指出,“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必须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能否真正把握好这条主线,正是榆林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所在。

(一)以能源化工一业独大转向多业并存的经济发展方式

10多年里,榆林经济发展一直是以资源开发和一次性能源生产为主,五大支柱行业(煤炭开采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无一例外都是能源化工产业。受外部市场需求不足、主要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导致榆林原油、天然气、原油加工量、发电量等大宗产品产量增速放缓和大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企业效益明显下滑。如2015年,全市68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121.34亿元,比上年下降8.9%。其中,重工业总产值3046.09亿元,下降9.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97.6%,这直接导致榆林经济增速回落到4.3%。

榆林尝到了“资源诅咒”的滋味,领悟了资源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财富的道理。要想经得起风浪、见得了世面,如果继续“单恋”能源资源“一枝花”,只会将榆林带向歧途。榆林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极具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点,必须通过能源带来的经济效益来带动多业并存的新兴发展力量,特别是非能源产业,继而逐步摆脱依赖能源资源发展榆林经济的魔咒。

(二)以成本优势为特征转向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www.xing528.com)

依靠低工资、强劳动、低附加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特征,而依靠技术创新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特征。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原有的生产模式及积累模式大势已去,就必须转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第一是在同一产业内实现技术升级,第二是促进资本流向技术潜力大的新兴产业

总书记指出:“增长的动力从哪来,我的看法是,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创新是榆林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榆林未来发展竞争的核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榆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这里仅以榆林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例:在同一地区、同一作物的种植上,常因发展方式的差异,造成经济收益出现成倍乃至几倍的差距。如榆林的红枣生产,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栽培,每667平方米最高收入可达3万多元,而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大田枣树每667平方米平均收入只有2000元;采用温棚种植蔬菜,每667平方米最高收入在3万元以上,而大田种菜每667平方米收入不过3000元左右。现在榆林北六县(区)和南六县的差距,实质上也表现出发展方式的差别。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作为榆林市经济骨干力量的大中型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虽然目前榆林市大中型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能力,具有R&D人员比重大、R&D项目增长快、自主创新发明有突破这些亮点,但企业的科技创新状况与企业数目及经济总量却极不相称,表现为总量小、投入低、机构少、指标滞后等劣势,整体上存在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问题。需做到:①提高竞争力,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技术创新、高科技意味着高风险和高回报,企业往往存在着“不搞技术创新就等死,技术创新就等于找死”的心理。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其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并开展多种学习交流和合作,使其体会到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高增长的益处,增加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营造新环境,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政府要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使企业技术创新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自筹为主体、金融部门为支撑、广泛吸纳民间资金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促进企业配套资金的投入,并以企业R&D投入的多少来享受政府减免税额等待遇。在提供土地、资金等企业发展必需生产要素的政策扶持基础之上,结合榆林市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技术需求,建设一批科技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解决企业共性技术领域问题。同时,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

(三)以政府主导型为主转向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

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决策和管理,容易导致浪费与投资的结构性扭曲。政府资金更多地流入国有经济,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其“挤出”效应越强,投资效率越低,内在结构越失衡,就越需要新一轮更大规模的融资与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继而导致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旦如此,榆林很可能长期陷入经济增长乏力的状态。

当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主导型的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榆林经济增长的动力。近年来,榆林全社会固投平稳增长,但增速回落。如2015年,榆林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4.37亿元,比上年下降15.9%。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3.63亿元,下降18.8%;项目投资完成1086.64亿元,下降17.8%;房地产投资完成46.99亿元,下降38.6%;民间投资完成425.64亿元,下降16.9%。可喜的是民间投资比重在上升,自筹资金逐步增长,民生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强。需要强调的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政府一边要为项目建设搞好协调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投资对榆林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边要逐步回归政府的社会管理者角色,逐步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确立市场的主导地位。可通过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实现投资主体由地方政府转向民营企业,消费主体由政府消费转向私人消费。建立资金筹措工程,整合运用好各种资金,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有序地流入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流向农村经济领域以及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榆林经济稳增长的“助推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