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其是由智能机器人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相互合作,使智能机器能够替代人类在制造过程中的一些脑力劳动。与传统制造系统比较,智能制造系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自适应能力和人机交互能力,它的实质是人类自身解放在制造领域的实现。
(一)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依托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已大大提高。自《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来,我国企业智能化建设已有了飞跃的进展,涌现出一批如海尔、联想、宝钢等信息化建设的优秀企业。其中以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为主形成的智能制造体系初步形成,重点智能制造领域的部分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根据工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钢铁、石化等行业涌现出一批综合集成应用水平世界领先的大企业。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我国企业在智能制造建设上虽然起步较晚,但表现出很强的“后发优势”。
(二)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问题(www.xing528.com)
(1)高端制造装备对外依存度高。智能制造技术是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全面结合为基础的,目前我国同国际先进制造业相比,无论在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方面,还是在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10年来,虽然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中国内地装备制造业半数以上都被外资企业或港澳台企业控制,2010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的装备制造业比重占到了50.5%,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零部件也基本上依赖进口,例如汽车的发动机、电子集成电路的芯片等。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能力薄弱,致使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虽然很多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国内。核心技术及自有“品牌”缺乏,“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虽然中国制造的总量很大,但是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却被外资控制,例如我国95%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全部依赖进口。据统计,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企业数的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制造”的利润水平普遍较低。如在PC产业领域,由于英特尔、微软两大巨头控制了个人电脑的关键硬件和软件设备,从而控制了整个PC产业链,并因此控制了个人电脑的价格,从而分享了PC产业50%的利润。而中国的PC企业规模虽大,但从事的大多是加工与装配业务,利润很低,硬件制造厂商的利润率大约只有2%。
(3)产业集群的产业层次和整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产业集群只是相同或相关企业地理意义上的集聚,缺乏关联、配套和协同效应。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虽已进军国际市场,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以及下游营销环节的延伸。产业集群内部的整合度低,缺乏龙头的权威引导,相反因为低水平的类同建设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无序竞争,拉低了行业价值,直接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