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标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形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对陕西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测度,从而发现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短板,用5大发展理念指导行动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从监测指标的实现情况来看(表1),陕西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数为89.05%,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指数在90%以上,分别为90.07%和93.34%,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3个方面的指数都在80%以上,分别为86.79%、85.7%和87.7%。总体来看,5个方面的指标完成度差距较小,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说明陕西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经济建设成效明显,民主法制逐步完善,文化建设不断繁荣,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然而,民主法制、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指标的完成度都低于总体完成度的平均水平,尤其从雷达图(图1)可以看出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是短板,应是“十三五”时期重点推进的领域。
表1 2015年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实现情况
续表
注: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以2010年为不变价计算。
图1 2015年陕西全面建成小康要素指数雷达图
通过对39项监测指标(除去没有数据未纳入计算的5项指标为34项)在5个区间的分组(表2),可以看出,有15项指标评价值达到100%,评价值在90%~99.9%之间的有4项,80%~89.9%之间的有7项,70%~79.9%之间的有5项,70%以下的有3项。
表2 小康实现程度指标分组
续表
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实现程度的指标分组,确定陕西“追赶超越”的引领指标、“同步够格”的基础指标及约束指标。引领指标主要有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恩格尔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单位GDP水耗、环境质量指数等,这些指标均已实现小康目标,在未来发展中应继续保持并稳步提升,带动其他指标快速发展。基础指标主要有互联网普及率、城乡居民收入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等,这些指标的实现程度均已达到80%以上,只要保持稳定增速,“十三五”末实现小康目标相对容易。约束指标主要有人均GDP、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这些指标与小康目标的差距还很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提升。
(二)区际比较分析(www.xing528.com)
1.经济发展
将“十二五”末陕西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和同处于西部的四川、重庆两地进行横向对比可知,陕西人均GDP虽然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四川省,但低于重庆;陕西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陕西虽高于四川,但与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全国平均水平和重庆已经实现了该目标;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陕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四川和重庆,反映出陕西的居民消费潜力和消费信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也逊于川渝;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于四川和重庆,反映出陕西对科技的支持和科技的贡献程度在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且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实现预期目标;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标,陕西虽不及全国和重庆,但距离目标值并不远;与重庆市在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实现目标相比,陕西的城镇人口比重虽明显高于四川,但距离目标值还有约6%的差距;从陕西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在2015年均已实现目标,工业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则较全国平均水平略低。此外,为进一步反映陕西经济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横向比较GDP增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后发现,陕西的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四川省,但低于重庆3个百分点,陕西的经济增速仍需保持稳定势头;陕西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略高于四川但明显低于重庆,表明陕西财政依存度低于重庆,也反映出相比于重庆而言,陕西财力仍需加强;从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来看,陕西明显高于全国、四川和重庆,反映出陕西经济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程度要高于上述三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投资对地区经济带动效率偏低;从全员劳动生产率来看,陕西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明显高于四川,略低于重庆(表3)。
表3 2015年陕西与全国、四川、重庆的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比较
注:表内数据来源于2014年统计数据。
就我国西部地区的川、陕、渝三地经济发展指标综合比较来看,除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于重庆外,其他指标陕西明显逊于重庆;除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外,其他指标陕西优于四川。这反映出,虽然陕西是全国科技大省,但科技创新对经济的促动作用并未充分显现,并且,陕西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且效率较低的局面亟待改善。此外,结合有关资料进一步分析可知,“十二五”末,陕西的二产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与四川接近,同属于二产强支撑型省份,区别于属于三产支撑趋强型的全国平均水平和重庆市,其三产贡献率分别达到57.84%和49.34%。陕西作为文化大省,2015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72.36亿元,占GDP的3.7%,距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目标(占5%)还有一定差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位次上,陕西文化产业总量居16位,与经济发展位次基本持平。但是,陕西拥有极其丰富并优质的文化资源与科教资源,全国领先,文化产业发展本应处于全国前列,因此,仅与经济发展持平的位次很不匹配,与我省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与先进省(市)还有很大差距,文化产业急需加力。
2.城乡居民收入
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差距不断拉大,2015年相差2733元,在许多年份农民收入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发达省份地区相比,收入水平差距悬殊,同时与部分中、西部省份也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差距持续扩大,2013年陕西甚至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近年来陕西农村居民收入的排名虽有前移,但仍长期处于落后水平,2015年居26名。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后虽然陕西与全国的相对水平稳定在80%以上,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的绝对量继续扩大,2015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达4775元。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东部地区的相对水平逐渐提升,但绝对差距不断扩大,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陕西农民收入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偏低;家庭经营性收入低,比重不断下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水平低,所占比重低。陕西城镇居民收入过度偏重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各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与全国水平差距较大,反映出结构转换滞后对收入增长的制约。
3.生态环境建设
近年来,在我国能源资源产能过剩的大环境趋势下,陕西能源工业开始下滑,从而使得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放缓,逐渐降低到5%左右。从省域层面来看,各省区碳排放对全国的贡献水平基本保持固定格局,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效应较为稳定。分区域来看,对中国碳排放贡献较大的省区主要有河北、江苏、山东、广东,其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在0.06以上。由于人口、经济发展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人均碳排放更能反映地区的真实水平。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是宁夏、青海、内蒙古,超过10吨/人,最低的是江西和湖南,低于3吨/人。陕西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国都排第17位,说明陕西还处在中游水平。和同批进入低碳试点省份行列的其余4个省相比,陕西的碳排放水平要高于湖北和云南,低于广东和辽宁。从其他省份对比来看,经济大省或是人口大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和较慢的省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都较高。在陕西低碳试点省份推进中,在逐步提升经济水平和在全国位次的同时,还应当继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的排名位次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