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下一步,关键是要凝心聚力抓落实,蹄疾步稳往前走。因此,榆林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三区一高地”即打造新兴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行区、陕甘宁革命老区统筹城乡试验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中国内陆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中心城区和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一)发挥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论证、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方向和布局形态。要坚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思想融入规划全过程,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
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未来。要不断增强各级干部的规划意识,充分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规划意识贯穿始终,作为一切城乡建设行为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规划区内的任何建设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切实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全面提升全市城乡发展水平。
2.加快规划编制步伐
城乡规划是研究区域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现代意识,要高端定位,高点起步,确立规划的“龙头”地位,加快规划编制步伐,提高规划的覆盖率。
3.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管
要切实尊重规划的法律地位,规划一经法定程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对于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重大建设项目,要向全社会公示,充分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任何人都不得擅自修改变动。坚决杜绝违反法定程序随意干预和变更规划的行为,对违法建设实行零容忍,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要对各类城乡规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城乡规划动态更新制度,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完整性。各县区要逐步设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编制,充实专业技术人员。要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榆林市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着眼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是构建“一市四区”大榆林空间发展格局。随着近年来榆林高速公路网建设的推进,横山、米脂、佳县毗邻中心城区的发展优势已经形成。借助中心城区及周边经济强县带动,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将横山、米脂、佳县纳入中心城市建设,转变三县“各自向心”发展的模式,逐步实现撤县设区。通过“区域联动”,加强中心城区与横山、佳县、米脂三县之间在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上的衔接与协调,构建“一市四区”(四区指榆阳区、横山区、米脂区、佳州区)的大榆林,带动市域经济跨越发展,形成区域核心增长极。要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和产业支撑,吸引区域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引领市域城镇化发展。
榆横一体化发展。主动迎合榆林中心城区的辐射,将沿包茂高速的榆横一体化城市发展带作为区域主导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横山西南新区、榆横工业园区三产服务区、横山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波罗镇、长城历史文化景区及横山城区,促进榆横一体化发展。
榆佳一体化发展。将沿榆佳高速的榆佳一体化城市发展带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引导县域发展重心逐步西移,培育榆佳产业新区成为县域新的增长极。形成新旧分治格局,着力打造王家砭新区,将王家砭新区作为区域行政、经济中心;加大古城保护力度,将佳芦古城作为区域旅游文化中心;以王家砭新区建设为发力点,主动接受榆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转移县域发展重点,带动县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城镇化。
榆米一体化发展。依托鱼(鱼河镇)米绥盐化工园区的建设,以沿210国道的榆米一体化城市发展带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大力发展鱼河工业园和米脂东山工业园,强化米脂城区和镇川新区建设,使米脂成为榆林市南部重要的盐化工基地。
二是打造中心城区“一城五区”的新格局,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榆林城市性质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大漠绿洲宜居城市,城市发展目标为能源新都、国家名城、大漠绿洲、宜居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区带动、板块推进、拉大框架、组团发展、提升品位”的中心城市建设总体思路,以“功能明确、特色鲜明、彰显优势、错位发展、和谐互动”为定位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向心力、吸引力,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内涵品质,改造提升榆林老城,高端打造高新区,重点发展西南新区,适度拓展东沙新区,加快推进空港生态区和芹河新区,积极构建“一城五区”大榆林新格局。
2.着眼提高承接承载能力,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县城和小城镇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重要节点,在推动产业、人口集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在县城建设上,要突出优化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提升承接承载能力;修订完善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扩展发展空间,拉大城市框架;下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建设品位;重视各县城新区建设,带动旧城区人口向外迁移和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在小城镇建设上,要突出服务功能的完善,提高服务农民、带动乡村的能力;科学制定小城镇行政区域建设、商贸市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规划,完善小城镇建设功能,提高服务当地农民、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
3.着眼强化战略基点作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有序推进村庄撤并。2015年年底,全市共有5376个村,农村居民点过度分散,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要根据人口迁移情况和居住环境改善要求,稳步推进村庄撤并工作。今后,要对人口规模小、生态环境差、自然灾害频发等不适宜人群居住、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地域空间接近(或已成为一体)、生态环境敏感的村庄逐步予以撤并,对现状人口规模在800人以上的集中居住点、已经启动建设的集中居住点、已经完成规划编制的集中居住点、具有自然和生态特色的集中居住点、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的集中居住点予以保留和扩大。二是突出新型农村社区发展重点。依托城镇建社区,特别要把乡镇政府所在地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重点;依托产业建社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用地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依托强村建社区,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广大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子。三是全面统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建议对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社区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榆林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www.xing528.com)
以榆林为中心,神木、靖边、绥德为副中心,打造1小时经济圈城镇群。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职能、产业优势和地域空间上的有利条件,强化城城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合作及经济关联,打破行政壁垒,延长主导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
2.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全市要以大体系构筑、大城市带动、大园区承载、新农村示范为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体系构筑就是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产业聚集、生态涵养、旅游发展和城乡体系空间布局;大城市带动就是全力打造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百万人口中心大城市,带动市域经济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大园区承载就是工业园区既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也是榆林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得天独厚的支柱和基石。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推进资源深度转化,以大集团、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大提升,把已经成型的“两区多园”建设成为县域工业的带动区、招商引资的示范区、全民创业的活跃区;新农村示范就是沿“人”字形工业走廊空间格局,建设园区服务型新农村,沿公路交通干线,建设商贸物流型新农村,沿河流川道,建设生态型新农村的“三沿三型”规划,大力发展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示范、辐射、带动周边社区和村组发展。
(四)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各种保障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转户制度体系,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一是在乡镇一级设立专人,具体负责进城落户工作。二是全面放开县城、乡镇的落户限制,最大限度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落户,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在城市和小城镇落户。三是真正意义上取消城乡分割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区别,按照经常居住地的原则,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加快实现持证者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有发展。建立绿色通道,为农民工办理城镇落户手续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强化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
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建议:一是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允许在城市就业具有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申请廉租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二是强化就业保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逐步消除差异,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要允许由农村人口整户转为城市居民后,在一定时期内保留承包地、宅基地;要完善政策规定,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要保证通过城中村改造实现身份转换的农民继续享有附着在土地上的集体所有权,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因拆迁受损失;要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纳入城镇医疗、养老保障范围,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3.创新投融资机制,保障建设资金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城镇化发展投融资体系。要发挥财政资金对城镇建设的引领撬动作用,建立财政支持城镇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县区要稳步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发展资金。各级财政公用事业附加、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收入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维护国土收益资金要重点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充分发挥信贷和投融资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鼓励各级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
4.强化城镇建设用地保障
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建议:一是要创新用地保障思路,坚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充分挖潜、节约集约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优先保障城镇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化建设项目用地需要。二是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切实做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三是加快培育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机制,推进城乡土地资源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四是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不断提升集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努力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
5.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是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高度重视。一是建立完善现代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城镇管理职能,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下大力气解决职能交叉、责任不明、合力不强的问题。改革完善城镇管理部门和个人工作考评机制,防止简单化,切实解决执法部门不愿管、不敢管的问题。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在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区教化、基层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注重常态化管理,从苗头抓起、从源头抓起,特别对一些城镇管理中存在的交通秩序不正规、经营秩序混乱、卫生环境差等重点难点问题要常抓不懈。创新城镇经营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城镇,实现城镇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三是坚持建管并举。把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管理纳入城镇管理的范畴,以提高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镇管理,营造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总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榆林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榆林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立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力争走出一条适合榆林特色的持续健康的城镇化新路。
[1]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
[3]榆林市决咨委.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14.
[4]2015年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