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榆林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大规模建设的良好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陆续建成了一批能够体现城镇特色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完善了城镇功能,使城镇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极大地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的集聚,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榆林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城镇规模小,集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榆林市中心城区规模还较小、功能还不够完善,影响着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其他11个县城常住人口平均为10万人左右,最多的神木县城也只有24万人左右,最少的吴堡县仅有3万人。县城规模较小,集聚效应弱,影响了县城对周边乡镇及农村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在小城镇方面,全市137个建制镇(县城除外),人口规模普遍比较小,大多数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人口不足3000人,城镇发育很不完善,难以带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
2.南北县区城镇化水平发展很不平衡
榆林市长城沿线(北部)六县区能源资源丰富,主导产业较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城镇化水平平均达到65%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而南部六县资源相对薄弱,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平均水平只有35.3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南北城镇化差距十分明显。
3.建设资金短缺
全市重点示范镇、示范社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融资渠道单一,土地指标落实困难,资金平衡难度很大。虽然市财政每年列支补助每个市级重点示范镇1000万元,每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200万元,连续补助3年,要求各县区按照不少于1∶1标准配套,但南部六县配套资金均难以到位,建设资金短缺严重。
4.产业支撑薄弱(www.xing528.com)
榆林北部六县区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但南部六县受资源、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制约,产业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带动聚集功能不强,支撑能力较弱。产业支撑薄弱,是制约榆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5.地形、土地资源条件对市域大部分城镇发展形成制约
用地条件对城镇发展的制约在城镇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充分暴露,表现为黄河沿岸的府谷县和南六县在未来城镇建设上存在较多困难。黄河沿岸的府谷、吴堡、佳县为典型的河谷城市,城镇用地沿谷顶或谷底带状分布,地形破碎、建设用地紧张、扩展余地小。绥德、米脂、子洲、清涧的县城建在河谷谷地或黄土坡地上,地形起伏大,城市发展和农田保护矛盾突出。
6.水资源匮乏
全市水资源贫乏、总量不足,南六县的缺水问题尤为突出。根据勘察结果显示,全市地下水总资源量约24.78亿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3.57亿立方米,其中,不可重复利用的水资源量为5.77亿立方米。然而,根据榆林市发展规划显示,到2016年年末,新增用水需求为5.43亿立方米,到2020年,新增用水量为6.00亿立方米。现有水资源完全不足以支撑榆林市的长期发展规划,现有用水大部分也都是从境外调用,榆林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问题。伴随着城镇化和能源工业的发展,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也将不断激化,成为制约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大阻碍。
7.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榆林尚有10.7万公顷的流沙有待治理,沙害还没得到根除,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虽然少数年份降雨有所增加,但总趋势是降雨减少,导致沙尘频发,同时由于乱垦滥牧,对草场的破坏十分严重,草原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呈逐步增加之势。植被稀疏,物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受到限制。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镇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