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动陕北产业战略转型
当前,陕北地区经济发展依然呈现以能源生产为主的特征,由于长期重视大规模能源产业发展,而忽视了农业及其深加工产业、综合配套服务业及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非能源化工产业逐步被边缘化,造成陕北地区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减弱。同时,陕北能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能源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地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日益不堪重负,早期的无序开采、非法开采和违反规范作业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虽然近年来当地政府在退耕还林还草、整顿采煤采油秩序、科学治理污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因素仍在持续增加,生态环境承载力仍然面临日益增长的巨大压力。因为,未来陕北地区要坚持生态化、集约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原则,重点促进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产品精深化加工,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为陕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促进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本地煤炭资源禀赋、环境承载以及技术支撑等条件,加大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转化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战略意义的煤化工产品。采取自主研发关键技术与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和整合现有煤化工产业链,加大煤炭深加工力度,发展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以及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煤化工产品,促进传统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煤化工产业转变,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
推动农产品精深化加工。充分发挥陕北苹果、红枣、羊肉、马铃薯、小杂粮、沙生果蔬等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积极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建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形成以农产品为中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立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完善一、二产业配套服务业,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支持涉农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以及技术、市场、信息等全方位、多形式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依托陕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深度挖掘陕北地区“中华始祖、红色摇篮、文化腹地、塞北古城”旅游文化因素,发展以延安红色、黄帝生态文化、黄土风情、黄河风韵、大漠风光、边塞风云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以医疗、养老、体育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
(二)促进关中地区协同创新
尽管关中地区是我国国家军工科技资源最为丰裕的地区之一,但由于受制于国家与地方、军工与民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体制分割限制,存在科技资源产权不明、科技资源流动性差、科技资源交叉配置和分割化管理、科技资源封闭式循环等问题,区域可支配的国家科技资源十分有限,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相当低下。为此,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关天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力图在统筹科技资源、提高使用效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方面有新突破。因为,关中地区要盘活科技资源,必须强化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积极构建统筹科技资源长效机制。
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在做好战略规划,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以关键领域、基础设施为重点,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抓手,搭建军民结合促创新基地平台,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新格局。完善军民结合管理体制,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在明确军工企业不同性质和边界的基础上,支持军工企业引进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在管理体制上适时、适度、适应业的调整,“引军入市”释放国防科技资源创新能力。尽快出台民用科技生产单位准入制度,制定“民转军”的政策措施,鼓励民企参与军企协作配套研发和生产,树立全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标杆。
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政府部门要逐步退出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科技资源配置工作,将科技资源的配置交给市场。在西安科技大市场“三网一厅”建设,在现有科技资源信息门户网的基础上新开发上线创新云服务平台(创新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以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资源服务体系。推进中国西部技术交易中心、西部版权交易中心及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体验、交易中心建设,积极吸引科技评估、代理、法律服务等机构入驻,完善技术交易网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技术交易服务机构集聚区。规范和完善技术产权挂牌竞价、交易、结算、信息检索、政策咨询、价值评估等服务功能,打造辐射全国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制度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设计,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活力与创新动力,提高各种创新要素的使用效率,并借助多种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成果面向市场转化。以智力应用为导向,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多元化的评价和评聘制度政策体系,建立高校对地方经济贡献为主的指标体系,充分考虑科研人员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效益情况,完善科研人员职称评聘、优秀人才岗位聘任等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广“一院一所”模式,支持科研人员以职务发明成果“下海”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按生产要素分配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的具体政策措施。
(三)积极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引进国际优质市场主体的重要环境支撑,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才能吸引国外先进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土经济发展水平。尽管陕西几年来不断加大力度推动对外开放,但经济外向度依然较低,仍是制约发展的短板。因此,通过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对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暨西洽会、农高会等平台建设,发展面向“一带一路”的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陕西承东启西、联南贯北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陆、空、信息、管道等“四位一体”的丝绸之路,建设服务全国、联通“一带一路”的交通商贸中心,建设“一带一路”核心物流枢纽。积极推进企业从国外“引进来”,着力引进产业链上游关键企业的区域总部,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鼓励优秀本地企业和品牌“走出去”,依托中俄、中哈等经济合作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到境外发展,鼓励企业以并购、参股、股权置换、技术和品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地区经营,培育一批扎根陕西、国内一流的企业集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科研、培训等领域的合作,深化文化、旅游等合作,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打造创新资源共享协作与高效利用的科教中心、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一带一路”区域性金融中心。
打造高水平自贸试验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尝试、自主创新,借鉴、复制、集成先行区成功经验,落实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制度。加强“西安港”建设,努力将“西安港”纳入国家一类口岸规划建设体系,完善保税加工、产品研发、交易展示、国际中转、国际分拨、国际转口贸易等服务功能,打造内陆国际中转枢纽港。提升“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中欧班列)运输能力,打造面向中亚、东南亚、欧洲的铁路货运集散中心。提升国际口岸功能,优化整合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陕西航空综合保税区,构筑外向型物流通道,提升国际物流保税功能,建立与东部沿海港口和西部沿边口岸高度融合的国际化口岸服务体系,实现通关便利化。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实现检验检疫、外管、税务、海事、港口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联网核查,提高口岸外贸进出口货物的通关能力。(www.xing528.com)
(四)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
集聚与扩散作用是城市群演进的基本动因,与单个城市所拥有的集聚经济相比,城市群具有更强大的集聚能力,更有利于集约利用资源、合理布局城市规模等级、强化城乡联系以及促进产业的升级优化等。关中天水经济发展规划批复8年之久,关中城市群尽管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其城市群体系建设仍然不够成熟。未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要着重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城市群的顶层设计。
做大做强西安中心城市。多轴线放大城市格局,在当前百舸争流的时代背景下,西安城市空间发展需要跳出古城思维,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突破现有的南北长安龙脉城市主轴以及以钟楼为核心的东西横轴的框架结构,结合西安城市发展现状与规划,在西咸一体化框架下,因地制宜地规划若干条具有强烈现代气息和强大经济承载力的城市发展新轴线,从而减轻城市经济发展对古城保护带来的压力,更能扭转城市空间圈层扩张的趋势,实现西安城市空间扩张的突破发展。同时,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要求,遵循区域相邻、产业关联、错位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差异化发展方针,打破开发区辖区限制,按现有发展基础与条件,有序推进“七区两基地”功能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和发挥开发区的整体产出效能,在大西安范围内构筑集约高效的产业空间格局。
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内生动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是合作竞争关系,每个城市都需要与其他城市发生要素交流从而满足各自的发展需求,因此,对于关中平原城市群而言,要积极构建各城市之间相互开放的要素市场,促进城市间要素流动,努力维护稳定、有序、健康的城市发展环境。尤其是各城市在面对企业的跨区域发展需求时,城市群内各城市要达成共识,主动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企业跨区域发展所需要的市场、金融、政策环境等,以此稳定企业的跨区域发展行为。
加强城市群顶层设计。首先,从关中平原城市群整体发展出发,设计一整套规范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要素流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为规划设计体系,以确保城市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其次,在统一制定的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下,积极发挥行政力量对市场机制起补充作用,制定影响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法规,规范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积极宣传普及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念,建立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就平等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基础设施共建、招商引资等多方面的协商、对话平台,为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方向及脉络进行一整套的规划设计。
[1]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陕北转型持续发展规划,2016.
[2]娄勤俭.决胜全面小康 加快富民强省 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2017.
[3]杨忠泰.陕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3(06).
[4]王娟.中国城市群演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注释】
[1]冉淑青,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