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就
丹凤县辖12个镇办155个村(社区),总人口3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71万人,有89个贫困村15344户50848名贫困人口,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取得了成效。
一是基础建设有序推进。严格对照户脱贫、村出列的标准要求,按照“保基本”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分类实施。2016年选择了5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先行试点积累经验,2017年又全面启动50个贫困村的电、视、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对镇政府驻地村、特色景区周边村和特色景观名胜村等条件较好的贫困村,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标准进行整村改造,从村庄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实施村庄绿化、道路亮化、环境美化工程,营造了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环境,改善了贫困村的落后面貌。
二是搬迁脱贫成效显著。至2016年累计建成46个安置点,搬迁入住4379户14592名贫困群众,2017年即将建成8个移民安置点,搬迁安置贫困户5601户20314人,全县51%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出深山。同步推进竹林关江北产业园、商棣工业加工区等产业园区建设,把搬迁群众就地转化成产业工人,在旅游景区、美丽乡村建设中优先解决搬迁群众就业,让贫困群众致富有保障。不断规范移民后续管理服务,加快贫困人口市民化进程,让贫困户融入城镇,过上幸福新生活。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三是产业脱贫支撑有力。以园区建设为承载,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以核桃、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肉牛、生猪、中蜂等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劳务输出、农村电商等三产服务为主的10大产业集群,全县经济合作组织达439个,市以上现代农业园区9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个。通过联股联营、入股分红等方式,将2.79万依靠产业脱贫的贫困人口分解落实到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劳务输出等产业链上,带动农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7270元增加到2016年的8340元,实现了脱贫产业发展和吸附带动能力“双提升”。
四是“三联三带三创”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丹凤县积极实行“三联三带三创”精准脱贫模式,让每名县级领导联系包抓一个镇办产业脱贫工作或是联系一个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名科级领导联系包抓一个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是大场大户,每名干部至少联系帮扶3户以上贫困户,依托产业增收,让除了社保兜底以外的贫困户都要有致富产业或在产业链上就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支部带动,让贫困户通过自主创业、联合创业、组织创业等形式实现增收脱贫,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得到增强。(www.xing528.com)
2.问题及原因
丹凤县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全县85%左右的贫困人口居住在立地条件差的南北二山,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等级普遍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而按照脱贫标准,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是产业扶贫能力有限,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缓慢。丹凤县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工业总量小、竞争力弱,旅游三产起步晚、品牌效应不强,附加值不高,产业脱贫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弱。三次产业之间尚未形成闭路循环,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弱。加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三联三带三创”精准脱贫模式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贫困人口的构成来看,丹凤县伤残五保人员1.22万,基本无劳动能力;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无技术或无资金的人口3.27万,产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是大场大户发展困难重重。加之贫困村常住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保守,致富内生动力不足,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