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健康的农村精神文明具有启发诱导、感染熏陶群众的精神面貌,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有些贫困农村“扶不起”“富不起”是因为整个村风是低迷的,村民不思进取、安于贫穷。
首先,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邀请道德模范、致富能人讲述勤俭持家的好家风、好家训,倡导好人有好报、勤劳致富受尊重的价值理念,用道德的力量引领新风尚。特别是要把新闻媒体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把勤劳致富的思想深深植根于现代农民的心中,要加大支持免费赠阅党报、党刊、手机报力度,进一步实施免费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更及时、更全面、更准确地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跟时代步伐,增强自信,坚定信念;在经济帮扶的具体实践中,更要关注贫困户的思想状况,多与贫困户聊聊天、谈谈心,多触动思想顽疾,激发主观能动性,传递思想价值的正能量;要充分利用村民小组会、院场会、入户会等会议形式,利用村广播、宣传专栏、标语板报等宣传形式,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微博、QQ等现代宣传手段,经常性地向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精准宣传脱贫政策、法律法规、健康知识、文明礼仪等,在宣传的时间、形式、方法等方面一定要符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口味,让群众易于接受。
其次,用传统文化修“德”。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乡风文明,深入开展“道德评议”“家风润万家”“星级文明户评选”“扶志”红黑榜、扶贫扶志点评等符合乡村实际的文明引领活动,设置光荣榜、曝光台,敢于向不良风气“亮剑”,加强道德教育,传播道德能量,遏制“争贫闹访”“以贫为荣”的恶习,移风易俗,让人心向善、人心向美,让道德精神成为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自信自坚、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同时,注重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通过繁荣基层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乐在其中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为老百姓提供积极健康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影响和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
三是用文明习惯促“变”。要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就要从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开始,从而提振精气神。调研中发现,有的贫困户每天睡到自然醒,自家门口杂草丛生都懒得打扫清除。因此,要组织开展“清洁家园”卫生户的评选活动,定期评比公开,激发竞争意识。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让贫困群众从一点一滴的“小变化”最终积累成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扶贫,逐步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使其树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进取意识和勤劳致富意识,充分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
2.扶智——注重教育扶贫
治穷先治愚,只有多形式、多途径增强贫困群众走出困境的信心和能力,全方位、多角度提高贫困群众科学致富和劳动致富的能力,才能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扶智”就要多管齐下,通过劳动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培训、经营意识的再造等手段,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个人竞争能力和自身潜能的开发动力,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自由职业选择打开方便之门。
(1)抓好贫困农村教育,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俗话说:“资金扶贫一阵子,技术扶贫一辈子,教育扶贫挖根子。”因此教育至关重要。然而许多贫困群众不仅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低,而且对待教育的思想也不正确,他们认为读许多书也考不上大学,即使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有的甚至认为大学毕业生还不如不上学去打工挣的钱多。这种观念如果代代传下去,农村将会越来越贫困。因此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教育观。
要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扶智”水平。一是加大资助力度,严格落实学前、义务、高中、职业和当年考入大学的高等教育资助政策;二是加快项目建设,为贫困村学校改善校舍;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互相借鉴、互补共享、差异共融。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五缺”问题,重点给予贫困家庭儿童在亲情慰藉、能力锻炼、作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关注,确保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成长”的起点上。
(2)加强文化素质与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治穷先治愚”,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是教育文化贫困。要以培养科学文化素质高、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强、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一方面,要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摆到首要位置,紧盯市场需求,整合各部门培训政策,以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为主体,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针对贫困群众养羊、养牛、种菜、种花等需求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还与各个企业、技术学校签订转移就业培训,这些举措,不仅让贫困群众通过教育变得有知识、有志气,还让贫困群众掌握了实实在在发展致富的“手艺活”,从而彻底打消了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3.扶能——产业发展是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载体
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多数贫困户无一技之长。千阳县针对此种情况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由政府牵线担保,采取企业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务工合同的产业搭载形式,让贫困户有事干、有钱赚,同时还学习了一门手艺。首先,针对贫困户致富能力不强、致富信心不足的实际,千阳县定下了脱贫攻坚的新思路,力求做到主导产业与短线项目相结合:一方面,短线产业因地制宜,政府帮贫困户做一些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例如:南寨镇政府给村民免费发放獭兔、鸡等发展养殖业,让贫困户在尝到致富甜头的过程中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致富信心;另一方面,围绕脱贫长效机制建设,千阳县紧抓主导产业不放,突出爱心“项目超市”的抓手作用,结合贫困群众产业脱贫意愿,精准研判编制增收项目,户均确定2~3个长效脱贫措施,建成了县、镇、村三级增收“项目超市”,为贫困户从根本上探寻长期致富之路。
其次,针对多数贫困户脱贫信心不足,思想僵化的情形,千阳县搭建“项目超市”平台,让“想办法”变为“选办法”。创新建立县、镇、村三级“项目超市”,让贫困群众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量身定做的脱贫套餐,既满足了贫困户多样化的致富需求,也实现了各种资源要素的高效对接、各种扶贫力量的有机整合,给贫困户以新的思路,更增进了脱贫的信心。例如:南寨镇千塬村贫困户高永龙,57岁,一个人,以前在外打工,挣不了钱,还要不回来,在村干部的帮扶下,他在“项目超市”里选择种2亩西瓜,年收入至少1万元,最初贷不到款,村领导就拿1000元给他,“在最紧要处都帮我,让我有信心了”。“项目超市”实现了将贫困村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技术、信心等需求,物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到村到户到人的项目,真正实现了一户一策。以“一户一落实”,利用优势产业板块,推动地方形成特色产业链,帮助辖内贫困户找准脱贫着力点,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www.xing528.com)
4.扶情——以党建凝思想、促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
(1)选好领导班子,强化战斗堡垒作用。村“两委”干部最接近农民,最精准了解贫困情况,很多扶贫措施都要靠他们去最终落实。因此,千阳县委、县政府一直注重把精准扶贫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带动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同时,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治本之策,提升党员干部抓脱贫攻坚本领,提升“两委”班子成员领富带富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扶贫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学习培训帮助村党员干部拓宽工作思路、掌握工作方式方法。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将脱贫工作融入党课内容,不断强化党员干部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的意识,增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2)帮扶贫困户,既要动脑子,还要动真情。农村人口众多,情况复杂,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是懒散贫困群众的“通病”。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贫困户长期被社会边缘化,与社会接触少,扶贫难,其中的一难,就难在了群众的“精神贫困”,总觉得看不到希望,提不起干劲。长期的扶贫经验也告诉他们:一定要从群众最急需的事入手,不一定要拿很多东西,例如:送麦子不如帮忙收麦子。作为扶贫的一线基层领导干部,千阳县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内部,做好调查、咨询工作,了解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和群众进行心理沟通,采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感染群众,转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使群众明白劳动最光荣,生活只有尽自己所能地付出了才会是有意义的,“等”“靠”“要”的思想可耻,只有奋发图强做个有志气的人才会发挥人生的价值。扶贫干部站在贫困户的角度想问题、想办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真正做到因户施策、综合施策,激活内生动力,让贫困户轻装上阵。南寨镇闫家村村支书带着重病还奔波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帮扶干部老赵抵押自己的房产证为贫困户贷款,千阳县大量的鲜活事例告诉我们,只要干部躬下身,真扶贫,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群众同甘共苦,就能把干劲调动起来。
5.扶志——健全激励机制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调研发现:因懒惰和不务正业而导致贫困的农户,尽管在致贫原因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正是因为这些人对扶贫资源的使用,让扶贫工作遭到极大的公平正义性挑战,损害了一些勤劳致富者的积极性。在到村组走访中,听到最多的是群众对扶贫的怨气。几乎人人都说扶贫不公平,国家的扶贫政策很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懒汉的懒惰习气。因此,扶贫方式既不能助长部分人不劳而获、好吃懒做的习惯,也要防止导致部分群体为争取“低保”名额而产生矛盾,影响社会和谐。我们应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尽可能地激发贫困户的进取动力。
一要突出“扶勤不扶懒”的政策导向。对于脱贫愿望强烈、思想觉悟高、勤劳肯干的贫困户,应给予项目和政策倾斜。比如对于贫困户自主就业、创业和就地发展产业的,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标准,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贫困户自立自强率先脱贫和按期脱贫的,也要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和荣誉奖励。二要改变当前救济的办法。对于因为残疾、重病、精神障碍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财政“兜底”,把他们养起来,保证其日常生活的救济是必需的。但除此之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尽量为他们创造致富机会,让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然后以劳务报酬的形式发放补贴。例如,在农村,让一些贫困户人员从事清理垃圾、打扫卫生、道路养护、护林员等公益活动。通过让这些贫困户动起来,让其在劳动中得到报酬,促进其思想转变。特别是在救济之时,还需要其拿出脱贫想法,制定出脱贫计划,对有想法、有规划的贫困户不妨多给些救济钱粮,对其脱贫的想法与规划要督促其落实。此外,还要对那些带头脱贫、愿意脱贫的予以奖励表彰,从而形成谁脱贫谁光荣的良好氛围,彻底改变那种“穷不怕”“穷光荣”的心态。
而针对少数不思进取、思想老旧、有赌博等不良习气的村民,可以采取思想教育的形式,培养其吃苦肯干、勤劳上进的思想,增强其脱贫致富的意愿和主动性,再对思想进步者给以项目和政策扶助。譬如扶贫搬迁,应明确何时动工可以得到全额补助;对于政府发放的羊,喂养得好,繁殖得多,会给予更多奖励;光伏发电,做好何种准备,可以享受政府更多的资金扶持。对于不听劝阻者,取消其享受贫困户的资格。通过这些措施,让一些懒惯了、穷惯了的人看到邻居、亲属因为积极主动地付出换来了较大回报,自己便也主动参与进来,从而激发贫困户的进取动力。
总之,脱贫没有捷径,只有全社会动员起来,踏踏实实做好精神扶贫工作,才能更好地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也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才能真正助推我们陕西实现追赶超越。
【注释】
[1]李娟,中共宝鸡市委党校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